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2011.05.22 飛碟電台阿宅反抗軍電台節目現場參觀。來賓 - 宇珩


阿宅們醒醒吧!阿宅們站起來!我們要準備進攻囉!阿宅反抗軍電台~

這是 每個星期天晚上九點到十點,FM 92.1 飛碟電台,阿宅反抗軍電台節目 的開場。節目主持人是朱學恆,除了定期談夢想之外,每週也會邀請不同來賓到節目和大家聊天。節目團隊相當貼心,會把每週的節目內容整理成 mp3 讓大家下載:

這是我桌面上某個資料夾畫面

這個節目特別的是,在廣播進行的同時,還會提供 Ustream 線上影像直播(直播網址:http://www.ustream.tv/channel/otakuarmy),也有線上聊天室,不用 Call in 等候,在網路上敲字,主持人跟來賓一樣可以看到~只是,聊天室留言速度好快,高度考驗耳朵、眼睛、手指的協調.....而且,聽廣播會有廣告時間,你不會知道節目現場發生什麼事;線上影像直播是沒有廣告時間的!所以,主持人和來賓在廣播節目廣告時間時,還是會一直透過線上影像直播和大家互動~


節目發展到後來,開放網友們到節目現場參觀。我心中的疑惑,跟底下那位網友一模一樣:


奇怪,從來沒在粉絲專頁看過任何報名訊息、也沒在噗浪看過相關資訊,是不是公布在哪裡,我不小心錯過了?就算錯過一週,我也不應該錯過這麼多週的訊息啊?


2011年5月17日,我在信箱中突然發現一封寄件者是 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Fantasy Foundation,主旨為『阿宅反抗軍周日福利活動~5/22(日)晚飛碟節目開放網友到節目現場喔~周三截止報名,額滿提前結束。的信件:

詳細的信件內容,大家收到就知道囉!

有沒有看錯.....機會終於來了?本週來賓還沒公布,到底會是誰?不管了,趕緊依信件指示把報名信寄出去。報名信寄出跟收到信的時間差了20分鐘,不曉得能不能成功報名到?

星期四中午過後,收到令人開心的確認信,終於輪到我去現場了;並且朱大小幫手也告知,本週的來賓是宇珩。

捷運古亭站 9 號出口的大樓25樓,就是飛碟電台。現場報到之後,威鈞先對每位現場網友錄製 觀眾的期待。錄完等待節目開始的時間,幾位網友就開始聊天啦!很幸運的,今天其中一位網友是大名鼎鼎的農模陳麗君,我竟然可以跟她本人說話耶,大喜~

沒多久,工作人員引導我們進入錄音間。裡面有四個位置,每個位置都有一組耳機。來之前,我一直以為現場網友錄音間的聲音是放出來的,沒想到是透過耳機聽。


現場有兩間錄音間,一間讓主持人、來賓、工作人員進行節目錄音,一間讓我們這些網友活動,中間隔了一面玻璃,主持人和來賓回頭就可以和大家互動。




耳機聲音很大,戴在脖子上也可以聽得很清楚!因為不好意思亂調桌上的設備,後來才發現,耳機音量是可以調整的 (羞)。


提問的現場網友,會坐在正中央的位置。也就是說,節目進行時,現場網友是一直在換位子的。提問時看出去的視野就長這樣:


節目中,只要宇珩一開口唱歌,現場就是一片靜默,現場所有人都在專心享受宇珩的歌聲。

我原本打算請問宇珩:『成立獨立音樂品牌的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妳是怎麼克服的?』追求夢想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很多困難,瞭解別人如何克服,對其他在路上努力的人來說,是一種力量很大的鼓舞。可是,宇珩的歌聲好迷人,現場的氣氛真的好好,好到 連廣告時間都是一片祥和,充滿氣質。我覺得問這個問題好像會破壞氣氛(誤),所以,臨時換個問題,希望宇珩分享一下,她15歲時如何因為小玲老師的音樂,激發她走向創作這條路。

發問時,照片正中央偏左、時鐘右下方的 廣播中 會亮起來,這時候現場網友錄音間的聲音會被收錄到麥克風中!如果大家在現場,這時候記得不要發出奇怪的聲音喔!


每次有現場網友提問時,威鈞就會拿著攝影機、隔著玻璃拍攝。威鈞的錄影不會即時傳到線上影像直播,是事後剪輯用的,線上影像直播靠的是朱大桌上那支 Webcam。


相當快的,一個小時的節目就這樣結束了,宇珩離開前很親切的和大家輪流合照。


宇珩離開之後,農友緊接著出現,幫每位現場網友錄製 參觀後感言


感言採訪結束之後,網友之一要求要和農友合照。農友的粉絲耶~


最後,朱大忙完剩下的工作之後,出來和大家道別。第一次參觀電台錄音,因為不熟悉、加上一個小時的節目相當緊湊,所以有些細節沒有好好體驗到。可惜,因為名額有限,目前沒有開放讓參觀過的網友再度參觀。希望這篇參觀記錄,可以讓大家瞭解參觀阿宅反抗軍節目錄音大致的流程,有機會參觀時,可以把心思放在體驗更多的細節~



要離去前,剛才和農友合照的網友突然嘆息:『忘了要簽名....』
我答:『農友嗎?他在裡面還沒走啊,可以去要吧?』
網友:『誰說農友,我是說宇珩啦~』



後記:

照慣例,阿宅反抗軍電台節目會在幾天後公布精華片段。這次因為宇珩現場演唱太精彩了,所以精華片段總共有兩段,一段是節目精華,一段是宇珩 Live 演唱精華。

  節目精華片段  


  宇珩Live演唱精華片段  


    

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平台介面翻譯,該尊重原詞 or 尊重原意?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這張圖片是我從 新浪微博 上看來的,據傳聞,是一位學生替媽媽設定的桌面。我看了好汗顏,我從來沒有用這麼體貼的方式幫家裡長輩設定電腦 ....(相當多人好奇,那個『千萬不要點』裡面到底放什麼?)

長輩們通常不想、也用不著分辨 PowerDVD 和 Media Player 有什麼不一樣、IE 和 Chrome 效能差多少、Picasa 和 ACDSee分別是哪家公司設計的;你教會他們使用哪一套軟體,他們就一路使用下去;電腦遇到問題,他們也不會去找別人問,唯一會求救的對象就是你。既然這樣,我們又何必堅持一定要教會他們背一大堆的軟體名稱、再把那些名稱跟可以做的事連結呢?

在長輩們與電腦之間,我們扮演的角色就像是翻譯人員,上面方式進行的是意譯(paraphrase translation),用長輩們能理解的溝通內容,讓他們知道怎麼與電腦溝通(該點哪一個圖示),利用電腦做他們想做的事(透過你白話的命名)。


就好比當一位美籍人士開口:『Give me a hand.』,你會怎麼把他的意思傳達給站在一旁不懂英文的朋友?
  1. 告訴朋友:『他說:"給我一隻手",但這是一種美國慣用語,真正的含意是他需要幫忙。這樣的用法和 Do me a favor 差別在 .....』
  2. 告訴朋友:『他需要幫忙』
除非你朋友想學英文,而且這位開口求援的人並沒有那麼急,否則,大部分人都會用第二種方式轉達吧!

同樣的情形,也經常出現在外國平台介面中文化的過程。大家是不是曾經抱怨過平台介面怎麼翻譯的怪腔怪調:『那個中文介面是誰翻譯的?完全看不懂要表達什麼。乾脆切換成英文界面還比較好懂!』(專業類軟體因為有慣用專業術語,所以比較不會有這類問題)

目前熱門的 LMS,都是非台灣廠商開發的,也有中文套件可以安裝使用;如果你不滿意已經中文套件對某些部分的命名,還可以手動單獨針對某些部分變更命名。

 我舉世界上市佔率相當高的 LMS系統: Blackboard 當例子,Blackboard 三大子系統之一的 Community系統,其下建立的子單位為 Organization。(不容易懂?Blackboard 另一個子系統:Learning 系統,其下建立的子單位為 Course)。我曾經和一位台灣的 Blackboard 系統管理者在會議上討論翻譯問題,我說:『目前在台灣,大家習慣用社群、社團這兩個詞,既然使用者可以變更設定,系統中的 Organization 乾脆就用台灣的慣用法好了。』沒想到,對方非常堅持:『原廠當初設計系統時,這部分就叫 Organization,我們應該要尊重原廠設計,Organization 翻譯成中文就是組織。』或許用組織很多人也相當習慣,這裡只是舉出來當例子)


平台介面翻譯時,一定得照原詞逐字翻譯?


我們來看看目前最熱門的 Facebook 英文版介面:

圖片說明:Facebook 英文版介面

如果要這個介面逐字翻譯成中文,會是什麼情形?看到那些詞,我猶豫了....好吧,利用 Chrome 翻譯功能:

圖片說明:Chrome翻譯的Facebook介面(英文->正體中文)


YA!以逐詞翻譯來說,我覺得翻譯的挺好的阿!只是....好像哪裡怪怪的?


我們再看看真正的 Facebook 中文版介面長怎樣:

圖片說明:Facebook 中文版介面

把兩個中文介面放在一起再看一次:

 圖片說明:Facebook 中文版介面(原版 vs. Chrome翻譯版)

看到對照有沒有覺得,逐詞翻譯的介面對一般使用者而言,是不是少了那麼一點體貼?雖然多用幾次,使用者絕對可以體會這是什麼功能。但是對於從沒使用過、或是偶而使用的人而言,不體貼的介面名稱,將大幅拉高使用門檻。在有選擇的情況下,你覺得使用者會選擇使用哪一邊?


我們再看另一個在台灣人氣相當高的平台:Plurk。Plurk英文版界面長這樣:

圖片說明:Plurk 英文版介面

有了前面 Facebook 的例子,如果你是 Plurk 管理者,你會怎麼翻譯你的介面?如果逐詞翻譯,會是什麼情況?這次我們直接看 Plurk 的中文介面:

圖片說明:Plurk 中文版介面


或許上述兩個平台有些功能不少人覺得不是那麼好用,但從介面翻譯上,我們確實可以感受到那份體貼使用者的心。(附帶一提,Plurk的多語介面,是義工翻譯的喔!)

因為風土民情不同,各地區慣用詞一定會有差異。在外語一個單字就能表達的意思,當地語言要表達同樣的意思可能得用上好幾個字;反之亦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知變通,一味的以尊重原開發者,照詞翻、逐詞翻,一定會鬧笑話。與其一味的逐詞翻譯,還不如尊重原意,以當地使用者能理解的方式把功能的原意表達出來。

User Centered 不應該只掛在嘴上,而是該表現在行動上。

埋頭逐詞翻,有時候甚至還會造成生命危險呢!不信?請看下面這個例子:


有些在網路世代已經習以為常的觀念,社會上還是有不少人不知道,這就是所謂的 數位落差
   

2011年5月11日 星期三

文字加圖像,力量會更大!

每次和那些 40 歲以上的中年主管開網路平台會議,有相當高的機率可以聽到這樣的聲音:
  • 『平台上面的訊息公告,放放文字就好啦,何必放圖片?』
  • 『放張圖有用嗎?畫面看起來很亂!』
  • 『純文字,版面看起來整齊、顏色也單純』

每次聽到這些聲音,我不禁回想到朱大帶領眾宅參觀動新聞時,黎智英先生述說的『圖像世代』概念。當天快樂的回憶請參考我之前寫的:2010壹傳媒動畫公司參訪。朱大把當日的演講、參訪過程整理成 阿宅反抗軍直擊壹傳媒總部實錄



對年輕一代 (我) 而言,從小生活就充滿圖像:還沒懂事就開始看電視、還沒上幼稚園就開始玩 TV Game、看漫畫、上了小學開始寫看圖說故事的作業。要年輕一代的我們理解『一張圖片可以說明千言萬語』,就跟呼吸一樣,自然又容易,因為我們從小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長大。我與其絞盡腦汁描述情境,還不如直接把情境用圖像讓對方知道,我省功夫,聽的人也不會單憑想像而誤解情境。

對那些 40歲以上、堅持『文字讓觀看者充滿無限想像空間、潛在力量無限大』的中年人,他們往往無法理解『為什麼一張圖片可以說明千言萬語?』

到底,圖像跟文字的威力差在哪裡?


2010年,台灣內政部懸賞百萬徵求鼓勵生育的口號,希望台灣民眾看了口號,會提高想生小孩的意願。據報導,在高額獎金誘惑之下,湧入數十萬則投稿稿件。最後由專家挑出 20 則民眾投稿的稿件,由民眾進行票選。票選結果前十名分別是 (資料來源):
  1. 孩子~是我們最好的傳家寶。
  2. 幸福很簡單,寶貝一,二,三!!
  3. 『孩』好,有你。
  4. 生個寶貝,幸福加倍!
  5. 人生要美好,養兒育女不可少
  6. 孕釀~~下一個希望
  7. 為愛而生
  8. 多生寶貝,寶貝台灣
  9. 誠徵下一代!
  10. 一〝生〞幸福!
一口氣看完經過層層關卡、從數十萬則口號中脫穎而出的催生口號,對於生育自己的小孩這件事,你的心,有沒有動了一下?有沒有升起一絲絲想要生個自己小孩的念頭?


如果,改成看圖片呢?







看完這幾張圖片,對於生育自己的小孩這件事,你的心,有沒有動了一下?

圖片來源:http://pil960724.pixnet.net/album/photo/124576814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文字力量很大,寫的好,可以給人無限的想像與憧憬。但前提是,你必須要有先備經驗,這樣才可以在看到文字的時候,把你過去的經驗、與看到的文字做連結。在連結的過程中,閱讀者如何放大、美化,就因個人想像力而有差異了。沒有這樣的連結過程,優美如《江雪》的作品,在完全沒有接觸過中國山水畫美妙的人看來,還會那麼美嗎?

支持圖像力量的人認為:以圖像搭配文字,可以傳達更深刻有力的印象給閱讀者。

原本需要用10句話描述的情境,讓閱讀者一邊閱讀、一邊在腦海裡產生想像的情境;現在用圖像搭配文字,可以省去閱讀者想像的時間、可以省去原來進行描述的贅詞,將文字描述精簡、昇華,讓閱讀者可以用更短的時間,解讀你想傳達給他的訊息。

資訊爆炸的時代,沒有人有興趣去閱讀又臭又長的廣告作文。除非你的平台使用者主力是40歲以上的中年人(老年人因為視力關係,閱讀文字很吃力,反而不會成為純文字平台的客群),否則,逆勢操作、試圖改變網路世代的閱讀習慣,你的平台極有可能會被遺棄喔~

有些在網路世代已經習以為常的觀念,社會上還是有不少人不知道,這就是所謂的 數位落差順帶一提,催生口號甄選活動第一名將金高達100萬,前十名總獎金125萬,這樣的金額在攝影比賽中算是高額獎金,如果當初改成攝影比賽....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等你肯用自家產品之後我們再開始談

遇到推銷員推銷產品時,我一直有個堅持:

如果你沒有實際使用你推銷的產品,請不要跟我談!

相信有不少人跟我有一樣的堅持。很多推銷員在進行產品推銷時,會適時開心的向客戶分享:『我自己也買了 xx 份呢~』。如果對方順便再告訴我他使用上的難忘經驗之類的事情,我經常就......開始很認真的考慮要不要帶回家......

圖片來源:http://www.mobile01.com/

2000年之後,全世界各級學校無不卯足全力,嘗試把科技融入校園教學。在這個百家爭鳴的時代,下列三種東西不斷前仆後繼的出現:
  1. 軟體產品(不管是商業軟體、或是自由軟體)
  2. 教育政策(新的工具、教學流程,就會衍生相應的校園教育政策)
  3. 推廣者    (推銷產品、政策,或是教你如何使用產品、配合政策的人)

從軟體產品導入到大規模推廣,大部分學校流程模式屬於下列三種:
  1. 產品導入 -> 小規模推廣 -> 政策制訂 -> 大規模推廣
  2. 產品導入 -> 政策制訂 -> 小規模推廣 -> 政策修正 -> 大規模推廣
  3. 產品導入 -> 政策制訂 -> 大規模推廣

前兩種導入流程,基本上不會出太大的問題;每間學校總是可以找出在 Diffusion Model 中屬於創新者(innovators)、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的老師,這些老師聽到你有新產品,大都願意合作導入產品;你甚至不用教會他們如何操作,他們自己會摸索、應用到教學中。在自己校內小規模應用之後,典範建立完成、更可以根據結果制訂貼切的校園政策,後續大規模推廣就比較順利。


問題往往出現在第三種


在第一時間就大規模導入,當然就不會有本校成功導入案例可以參考,也不會有任何產品使用風氣。這種情況下,在 Diffusion Model 中為數眾多的早期多數者(early majority)、晚期多數者(late majority)在沒有足夠成功案例參考的情況下,當然不會有太大的使用意願,更不用提落後者(laggards)了。為了能順利說服大部分老師使用,完成大規模導入的目標,學校就會派出推廣者去向老師們推銷。


目前台灣的大學,教授們不太需要、也不太會在自己校內站到第一線推廣,推廣任務往往由職員、助理負責。這些職員、助理,絕大部分都沒有實際在校內教授正規課程。也就是說:


大部分推廣人員沒有實際應用軟體產品經營課程的經驗!


他們完全不知道在整學期的課程中,利用此軟體進行的課堂活動老師有什麼細節該注意、學生會出現哪些非預期反應。他們可能複製軟體廠商的產品說明會,一五一十的轉述一次給校內老師聽;他們也可能根據操作手冊摸索過一些功能,所以會不斷強調有哪些功能很好用。靠這些看來的資訊,他們就想來說服你重新學這套軟體、讓你自己動腦想想看可以怎麼調整原來的課堂活動、修正原來的評分模式....等,就為了把這套軟體導入到課堂中。


當然,他們也不會知道他們制訂的軟體導入校園政策在實際課堂操作上會不會妨礙課堂活動進行,例如:資訊安全政策、申請流程、儲存空間配額...等。


如果我是老師,根據我的堅持,這些人要來向我推銷,我連聽都不想聽!


不過,基於對於教育的熱忱,如果我是老師,我願意為推廣人員修正我的堅持。現在有相當多教授,身兼推廣相關單位的主管。好吧,我再給你一次機會,請問:『貴主管在自己教授的課程有沒有遵循你們制訂的政策,利用軟體經營課程?經營的情況如何?』


如果連你家主管都不願意在自己的課程中配合使用,很抱歉,我們不會有合作機會!






所以,下次遇到學校想導入新的教育軟體,有人要來向你推銷,記得先問他們這兩個問題:
  1. 你自己如何使用這套軟體經營課程?
  2. 你家主管如何使用這套軟體經營課程?

當然,如果你是創新者(innovators)或是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你就不用問這些問題,試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