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從Yahoo!摩人計畫看校園知識分享策略

校園與科技結合利用科技輔助教學,上述兩件事是全世界高等教育界普遍認同且不斷努力進行的日常活動。雖然教育界這樣認知,可是,實際推動起來並沒有那麼一帆風順 ....

導入科技輔助教學的過程中,一定會有些教師願意率先採用、而且還用的出色。這些快速上手的教師,往往會被邀請分享使用情形、心得、未來展望;校方期望透過這些分享,吸引其他教師跟進、帶動校園風氣。



目前最常見的教學經驗心得分享方式有三種:

  1. 校園刊物記者專訪教師,編輯心得報導
  2. 舉辦工作坊,邀請教師演講心得
  3. 派遣攝影團隊,將教師使用情況與心得剪輯成介紹影片
受限於資源有限,這些受邀分享心得的教師,通常是公益性、零酬勞,他們完全是基於教育熱忱。大學教師普遍很忙,研究、教學、進修、演講、家庭....把他們的行程塞滿滿。這些熱血的教師們不只願意擠時間出來學習新科技、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還願意花時間站出來分享,除了向他們表達至高敬意之外,我們是不是也該給他們一些實質的獎勵?

而且,如果有獎勵的誘因,還可以吸引一些正在觀望的教師,改變他們原來的時間規劃,撥出時間嘗試。但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怎麼做?唯一確定的,上述三種常見的方式還稱不上獎勵....

幾個月前,「Yahoo!奇摩摩人計畫」開跑。



什麼是摩人?摩人需要什麼條件?活動官方部落格這樣說明:

Yahoo!奇摩無名小站、Yahoo!奇摩部落格、Yahoo!奇摩知識+等服務平台中,甄選發文內容優秀的用戶,成為本計畫經營的Yahoo!奇摩摩人。當用戶獲選成為Yahoo!奇摩摩人後,我們將會依據該用戶所擅長的領域,為該用戶規劃與Yahoo!奇摩各頻道的合作,幫助Yahoo!奇摩摩人 獲得更多曝光機會,提升個人品牌價值


『提升個人品牌價值』聽起來相當誘人!如果我是教師,我會喜歡這個獎勵~

Yahoo 從自家各平台中,挑出優秀使用者作為合作對象。大學校園導入科技不也正是這樣?導入校園的科技五花八門,平台多、產品也多,校方從使用這些科技的教師中挑出 用的比較出色 的進行心得分享。

挑選摩人的概念和目前校園現況雷同,看來相當值得深入瞭解。


首先,這些被挑出來的摩人跟 Yahoo 如何合作呢?

關於Yahoo!奇摩摩人計畫 中,官方自問自答了下面六個問題:
  1. Yahoo!奇摩摩人將獲得什麼助益?
  2. Yahoo!奇摩摩人將需要做些什麼?
  3. Yahoo!奇摩摩人應依循哪些規範?
  4. Yahoo!奇摩摩人是任何合作案都非接不可嗎?
  5. 將會有人為Yahoo!奇摩摩人解說詳細合作方式嗎?
  6. 合作是永遠的嗎?
一般而言,教師能接受一次、兩次無條件合作活動,想要長期合作?先釐清權利與義務,他們才有可能考慮參與(他們真的太忙了)。不曉得如何與傑出教師洽談長期合作的權利義務時,釐清這六個問題,發展方向就出現了。


被挑出來的摩人這麼多,Yahoo如何歸類他們呢?

摩人列表 中可以看到,依照摩人擅長的領域分了 9 個類別,摩人比較多的類別,為了方便網友閱讀,會再拆分(這算是熱門領域嗎?)

大學在分類 科技導入傑出教師 時,大多是用『科技產品』歸類,例如:A平台、B系統、C產品。但是,大學教師的價值是教書、研究,不是使用科技產品啊.... 如果用『科技產品』來區分,和產品代言人有什麼不一樣(或許可以說明為什麼部分教師不願意在第一時間站出來分享心得,因為好像在替產品背書)師生們通常對於校方導入什麼科技產品沒多大興趣(除非是市面上當紅的3C產品),他們比較在意哪個領域有哪些教師教的比較好、如何教、有什麼教學成果。科技產品?不過是個輔助的工具罷了!產品會過時、會被替換,有價值的是教師們在各專業領域的創新教學經驗。考量創新教學在校園的永續發展,依照專業領域來分類是比較恰當的。



既然是合作,摩人們對 Yahoo 做出什麼貢獻?

合作動態 中可以瞭解,摩人持續為Yahoo的各類頻道產出優質內容:


摩人們持續創作,增加頻道內容;合作的方式包括:專欄作家、主題活動講師、發佈體驗文、活動代言人、接受專訪、活動出席、共筆網誌作者、嘗鮮活動體驗....等。看起來,雖然必須配合參加主辦單位舉辦的活動,但是,大致不離摩人們擅長的領域、活動模式。

同樣的模式複製到校園也行得通喔!教師依然利用科技輔助創新教學,偶而參加相關校園活動:接受專訪、參加心得分享、參與成果發表....之類的。沒有增加太多負擔。但是,互相合作之下,將更有系統的充實校園教學能量。


最後我們看看,Yahoo 幫摩人做了什麼?

透過 摩人動態 ,關心活動的網友可以知道摩人最近的活動成果:


有些摩人會舉辦活動、出書、參加比賽、接受媒體採訪,這些活動當然都有自己的曝光方式。但是,曝光管道永遠不嫌多!多一個管道,就有機會讓多一些人找到訊息。不在乎活動主辦單位是誰,只在乎合作的摩人是不是活動主角;只要摩人是主角,Yahoo 就把相關訊息公布在摩人活動官方部落格。(骨子裡有沒有過濾規則我就不曉得了...)

這模式非常適合導入校園獎勵勇於創新、願意分享的教師。勇於創新且願意分享的大學教師,活動成果往往非常豐富:研究成果發表、校內外演講、出書、獲獎、擔任評審、開放式課程....五花八門。但是,這些活動成果大多不會被用力放送(很多學生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老師有多優秀)。利用官方管道協助揭露教師個人成果,絕對有助於師生、社會大眾瞭解這些 傑出教師,提升教師個人品牌價值。



想把資訊傳給使用者,得從使用者角度設想:教師想知道同一領域的教師如何教、學生想知道自己的科系學程有哪些傑出教師校園中,大多由技術背景出身的教職員負責科技導入,因此進行推廣時,容易著重在單一產品功能面,而一般使用者關心的卻是整體應用面;再加上鬆散的宣傳方式,推廣能量不容易集中,珍貴的教師經驗分享往往就被掩沒在資訊洪流中。

比照 Yahoo!奇摩摩人計畫 模式在校園中推廣,雖然可能會發生『不上活動網站就不知道成果』,但是與先前鬆散的分享模式相比較,多了些細膩、多了些系統性彙整、多了些明確的發展方向。當教師知道自己的心得經驗將更有系統的被利用、雙方合作可以提升個人品牌價值時,願意站出來長期分享的教師勢必會增加。

目前唯一要擔心的:力求資源公平分配的校方願不願意打造明星教師~

P.S  2006-2008 年 Yahoo 推出的 摩人活動,在合作期間,摩人每月有固定酬勞;本次摩人活動沒看到相關公告,不確定除了上述提到的合作內容,是否還有額外的有價酬勞。

   

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

作弊時出現多餘的動作?你輸了!


中文片名:史上最大作弊戰爭
日文片名:That's カンニング! 史上最大の作戦?
首映時間:1996年8月10日

這部電影推出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中。當時同學們喜歡在考試時與老師切磋切磋,這部電影中使用的作弊方式,充滿實驗精神的我們,免不了測試一下實做的可行性。一樣的方式,有些人成功、有些人被老師擋下。當時,年少無知的我們認為:一定是手法不夠細膩,出手的時候剛好被老師看到。

畢業之後在學校服務,一下子多了很多監考的機會:期中考、期末考、大學指定科目考試、轉學考、研究所入學考....自己站上台監考,才體會到老師說的:『站在講台上,底下的情況一目了然』。多監考幾次,一定會遇到想作弊的考生,我也成功擋下好幾位。

我怎麼知道他們想作弊?原因我沒想太多,我就是覺得:他的動作透露出他想作弊。

簡單來說,就像是警察破案時,經常用來描述當初如何發現歹徒的成語 --『形跡可疑』。想作弊的人到底可疑在哪裡?

大家可以回頭再看一次文章開頭的影片,是不是有發現:每個想作弊的人,都會不斷確認現在是不是出手的好時機。不論是正出手作弊的考生、或是護航的考生,三不五時就會瞄一下監考人員在哪裡、觀察現在適不適合出手。在整間教室考生正忙著低頭書寫的同時,一個抬頭、一個轉頭在監考人員眼中有多明顯?很明顯!用眼角餘光就可以掃到了。


小心駛得萬年船 這句話一點都沒錯,但是,在你再三確認出手時機的過程中,你已經被監考人員盯上了。一旦被盯上,再精密的作弊技巧、道具,都不會有出場表現的機會!

一定有人會說:說不定考生真的是剛好抬頭而已....

確實,胡亂盯學生,影響人家考試情緒是不好的。所以,必須有一些進一步確認的動作。例如,在考生有動作時,故意讓他發現他已經被注意了。這時,大部分意圖作弊的考生都會露餡;他們會嘗試用他們生澀的演技,做出各種苦惱、沈思的動作與表情,試圖營造『我剛剛的動作是在思考,不是想作弊~』


還有其他可以判斷是否意圖作弊的多餘動作,為了保護監考人員的籌碼,這邊就不多提~

監考人員 V.S 意圖作弊的考生,就像是武術高手對決,一點點的小動作,都可以誘發對方做出反應。誰做出多餘、無意義的動作,被對方抓到,誰就輸了:

  • 發現監考人員的漏洞,不做多餘的動作,抓到時機立即出手並得手,考生得勝。
  • 發現意圖作弊的多餘動作,做出反制,讓考生毫無出手的機會,監考人員得勝。


多餘的動作要如何消除?


當然,試場環境沒這麼單純。有些監考人員、意圖作弊的考生,彼此還會作假動作試探對方。不管誰試誰,主導權絕對都在監考人員手上;考生再怎麼試探,只是徒增被盯上的機會。就算考生真的抓到了出手的機會,在下手的過程中,也難保不會失誤、或是被發現。有個閃失,就是扣級分、記過等重大處罰。

這篇文章不是教人作弊,而是說明 作弊很困難!

請大家記得好好唸書,堂堂正正的面對題目,不要去挑戰監考人員喔~

P.S 高中時親身實驗失敗的同學,後來姓名被貼在公佈欄並留下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