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科技輔助教學的過程中,一定會有些教師願意率先採用、而且還用的出色。這些快速上手的教師,往往會被邀請分享使用情形、心得、未來展望;校方期望透過這些分享,吸引其他教師跟進、帶動校園風氣。
目前最常見的教學經驗心得分享方式有三種:
- 校園刊物記者專訪教師,編輯心得報導
- 舉辦工作坊,邀請教師演講心得
- 派遣攝影團隊,將教師使用情況與心得剪輯成介紹影片
而且,如果有獎勵的誘因,還可以吸引一些正在觀望的教師,改變他們原來的時間規劃,撥出時間嘗試。但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怎麼做?唯一確定的,上述三種常見的方式還稱不上獎勵....
幾個月前,「Yahoo!奇摩摩人計畫」開跑。
什麼是摩人?摩人需要什麼條件?活動官方部落格這樣說明:
Yahoo!奇摩無名小站、Yahoo!奇摩部落格、Yahoo!奇摩知識+等服務平台中,甄選發文內容優秀的用戶,成為本計畫經營的Yahoo!奇摩摩人。當用戶獲選成為Yahoo!奇摩摩人後,我們將會依據該用戶所擅長的領域,為該用戶規劃與Yahoo!奇摩各頻道的合作,幫助Yahoo!奇摩摩人 獲得更多曝光機會,提升個人品牌價值。
『提升個人品牌價值』聽起來相當誘人!如果我是教師,我會喜歡這個獎勵~
Yahoo 從自家各平台中,挑出優秀使用者作為合作對象。大學校園導入科技不也正是這樣?導入校園的科技五花八門,平台多、產品也多,校方從使用這些科技的教師中挑出 用的比較出色 的進行心得分享。
挑選摩人的概念和目前校園現況雷同,看來相當值得深入瞭解。
首先,這些被挑出來的摩人跟 Yahoo 如何合作呢?
在 關於Yahoo!奇摩摩人計畫 中,官方自問自答了下面六個問題:
- Yahoo!奇摩摩人將獲得什麼助益?
- Yahoo!奇摩摩人將需要做些什麼?
- Yahoo!奇摩摩人應依循哪些規範?
- Yahoo!奇摩摩人是任何合作案都非接不可嗎?
- 將會有人為Yahoo!奇摩摩人解說詳細合作方式嗎?
- 這合作是永遠的嗎?
一般而言,教師能接受一次、兩次無條件合作活動,想要長期合作?先釐清權利與義務,他們才有可能考慮參與(他們真的太忙了)。不曉得如何與傑出教師洽談長期合作的權利義務時,釐清這六個問題,發展方向就出現了。
被挑出來的摩人這麼多,Yahoo如何歸類他們呢?
從 摩人列表 中可以看到,依照摩人擅長的領域分了 9 個類別,摩人比較多的類別,為了方便網友閱讀,會再拆分(這算是熱門領域嗎?):
被挑出來的摩人這麼多,Yahoo如何歸類他們呢?
從 摩人列表 中可以看到,依照摩人擅長的領域分了 9 個類別,摩人比較多的類別,為了方便網友閱讀,會再拆分(這算是熱門領域嗎?):
大學在分類 科技導入傑出教師 時,大多是用『科技產品』歸類,例如:A平台、B系統、C產品。但是,大學教師的價值是教書、研究,不是使用科技產品啊.... 如果用『科技產品』來區分,和產品代言人有什麼不一樣?(或許可以說明為什麼部分教師不願意在第一時間站出來分享心得,因為好像在替產品背書)師生們通常對於校方導入什麼科技產品沒多大興趣(除非是市面上當紅的3C產品),他們比較在意哪個領域有哪些教師教的比較好、如何教、有什麼教學成果。科技產品?不過是個輔助的工具罷了!產品會過時、會被替換,有價值的是教師們在各專業領域的創新教學經驗。考量創新教學在校園的永續發展,依照專業領域來分類是比較恰當的。
既然是合作,摩人們對 Yahoo 做出什麼貢獻?
從 合作動態 中可以瞭解,摩人持續為Yahoo的各類頻道產出優質內容:
摩人們持續創作,增加頻道內容;合作的方式包括:專欄作家、主題活動講師、發佈體驗文、活動代言人、接受專訪、活動出席、共筆網誌作者、嘗鮮活動體驗....等。看起來,雖然必須配合參加主辦單位舉辦的活動,但是,大致不離摩人們擅長的領域、活動模式。
同樣的模式複製到校園也行得通喔!教師依然利用科技輔助創新教學,偶而參加相關校園活動:接受專訪、參加心得分享、參與成果發表....之類的。沒有增加太多負擔。但是,互相合作之下,將更有系統的充實校園教學能量。
最後我們看看,Yahoo 幫摩人做了什麼?
透過 摩人動態 ,關心活動的網友可以知道摩人最近的活動成果:
這模式非常適合導入校園獎勵勇於創新、願意分享的教師。勇於創新且願意分享的大學教師,活動成果往往非常豐富:研究成果發表、校內外演講、出書、獲獎、擔任評審、開放式課程....五花八門。但是,這些活動成果大多不會被用力放送(很多學生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老師有多優秀)。利用官方管道協助揭露教師個人成果,絕對有助於師生、社會大眾瞭解這些 傑出教師,提升教師個人品牌價值。
圖片來源:http://masterview.ikonosnewmedia.com/2008/04/28/presentation_approach_adopting_a_usercentered.htm
想把資訊傳給使用者,得從使用者角度設想:教師想知道同一領域的教師如何教、學生想知道自己的科系學程有哪些傑出教師。校園中,大多由技術背景出身的教職員負責科技導入,因此進行推廣時,容易著重在單一產品功能面,而一般使用者關心的卻是整體應用面;再加上鬆散的宣傳方式,推廣能量不容易集中,珍貴的教師經驗分享往往就被掩沒在資訊洪流中。
比照 Yahoo!奇摩摩人計畫 模式在校園中推廣,雖然可能會發生『不上活動網站就不知道成果』,但是與先前鬆散的分享模式相比較,多了些細膩、多了些系統性彙整、多了些明確的發展方向。當教師知道自己的心得經驗將更有系統的被利用、雙方合作可以提升個人品牌價值時,願意站出來長期分享的教師勢必會增加。
目前唯一要擔心的:力求資源公平分配的校方願不願意打造明星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