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

免費線上課程越來越多、品質越來越高

感謝社群網站、行動網路的盛行,近幾年來大量投資金額湧入網路業,線上課程平台也紛紛獲得資金挹注。例如:UniversityNowCodecademyCoursera2torMinerva Project 等,累計都已獲得數千萬美元的投資。其他還有不少有潛力的平台,只不過現階段累積投資金額比較少,所以沒有列出來。這些平台有些和知名大學合作產生內容、有些獨立和教師合作產生內容,不論內容如何產生,平台上絕大多數課程都是免費的,對於有心向學又進不了名校的人而言,可以用非常低的成本在這裡參與具有相當品質的課程。

網路科技蓬勃發展以來,資料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對於透過線上免費知識學習一直存在質疑的聲音:
  1. 早期網路資料逐漸豐富時,他們說,這些資料雜亂無系統,無法成為自學課程。
  2. 開放式課程出現時,他們說,課程沒有師生互動、只有單向學習,這不是教育。
  3. 可以師生互動的免費線上課程出現後,他們說,課程沒有評量機制,這不是完整教育。
  4. 可以師生互動、又提供認證的免費線上課程出現後,他們說,虛擬認證公平性有待商榷。

有沒有覺得,上面提到的問題,其實一直充斥在實體大學校園裡,不曾消失.....






我不打算討論質疑者們是不是用同一套標準檢視正規教育與免費線上課程,在他們內心深處說不定是希望透過科技輔助,可以100%解決存在已久的教育問題。我好奇的是:在線上課程品質越來越趨完善、某些面向甚至超越正規課程的今天,選擇線上課程自學而不進入大學接受正規教育的學習者,被社會接納的程度有多高?

絕大部分大學生畢業後會成為下列兩類人:創業者員工。絕對多數的後者能不能順利被聘用,取決於他們符不符合雇主設定的條件。綜合自己與朋友們過濾履歷的經驗,本科畢業生,如果拿不出相關成果,通常也不會獲得面試機會;非本科畢業生,卻拿得出相關成果,獲得面試機會絕對沒有問題。這代表什麼?學歷只是參考,重點是你過去做過什麼事、有什麼成果,而不是你修過哪些課、唸過哪些書。最後決定能不能獲得聘用,完成過去那些成果的經驗更是主要參考依據。除了以學歷決定薪資標準的公司之外,『只問能力不問學歷』是大部分單位徵才的優先考量


重點不在於你獲得知識的方式,而是你應用知識產出的成果。


我們可以說,透過線上課程自學且邊學邊用的人,絕對有市場接納度。

各位已經大學畢業的校友們,如果你們準備進入大學就讀時,有像現在一樣豐富的免費線上課程資源,以過來人的經驗讓你重新選擇,你會不會選擇『
把省下來的正規教育學費、只修興趣課程省下來的時間,轉而進行成果實做、早一步面對市場』這一條路?

以上言論絕對不是說我們從此不需要正規大學教育,開頭提到的線上課程平台有不少都是和正規大學合作才得以順利運作的。面對前所未見的知識爆炸科技新時代,正規大學教育必須因應時代潮流進行轉型。怎麼轉?轉到哪裡去?沒人知道。我們只知道,這些願意和免費線上課程平台合作的大學們正積極的嘗試找出發展方向,讓自家學生可以獲得更好的教育內容。

圖片來源:DWESTERBERG'S BLOG


2012年6月8日 星期五

這樣推廣校園 e-portfolio 好像有搞頭~

每次人力招募時,總得看過一份又一份的履歷,深怕不小心遺漏了人才。因為工作內容的關係,每次收到的履歷都不會超過三十份,那種看成千上百份履歷的盛況我還沒機會遇到。近幾年幫求職者製作清晰又醒目履歷的免費線上工具不斷推出,說實話,從裡面隨便挑個工具完成的履歷,吸睛度都勝過我收到的大部分履歷 (這是我非常主觀又偏頗的認知)

圖片來源:FunAllerts

面對各種免費同類型工具的出現,對主打畢業生求職履歷的校園 e-portfolio 平台而言,壓力有如滔滔江水般綿延不絕;在吸精度、觀看舒適度、頁面排版美工專業度上,真要相拼,有使用年限、相對封閉的校園平台 實在看不出有什麼勝算。

關心自家使用者的學校意識到,四年一次的總清算對學習沒什麼幫助,所以開發資訊交換功能,即時把學生在校方行政系統中的資料匯入到 e-portfolio;希望透過即時的資料呈現,提醒 學生在學習上多花點心力。


但是,所有學校都面臨相同的問題:學生不愛用自家平台


所有校園平台團隊都希望能改變自家學生的求學人生(免費線上平台團隊通常希望能影響全世界),可是,推廣活動、競賽活動一直辦,甚至把平台和校內教學政策綁在一起,學生自主使用率還是跟法拉利的底盤一樣。『怎麼辦』是所有推廣團隊共同的心聲。


我們必須想想,求學人生如何因為平台而不一樣?


和學生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認真利用平台記錄學習歷程,心中其實很渴望可以得到一些回饋,讓這些回饋成為他們繼續記錄的理由(其實跟寫部落格差不多) 。非常務實的需求!不妨仔細觀察,有多少校園平台提供統計功能讓學生瞭解成果被瀏覽的情形?有多少校內師生願意去回應其他人認真撰寫的記錄?簡單來說,推廣團隊想要提升 e-portfolio 平台的自主使用率,就只有一條路:

幫學生創造繼續寫下去的動機。


20111月,知名的天使投資人薛蠻子在新浪微博上發起了烤鴨會活動。活動很簡單,就是請網友利用 140 個字進行微博創作,評審團從中挑選十位優勝者和他同桌品嚐烤鴨: 


和知名人士共進晚餐往往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例如,和股神華倫·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共進晚餐的得標金額記錄是 263 萬美元 (大約新台幣 7890萬)。不但可以和知名人士同桌共餐、還由對方出資全額招待的烤鴨會,自然吸引大批網友關注、創作投稿,造成不小的轟動。學校當然沒本錢邀到等級這麼高的名人舉辦共餐活動 (邀得到大概也只會變成師長陪知名人士用餐)。不過,和校長、院長之類的師長共進晚餐 還是頗受學生歡迎的。

知名如 Twitter、新浪微博,早期都用了名人策略吸引大家註冊使用。如何讓學生登入使用一次,各大學基本上都很在行:競賽、到班推廣、綁作業...手法五花八門,校園 e-portfolio 平台最需要的,是如何讓學生在第一次使用之後,還願意留下來持續進行記錄的策略活動。知名人士不可能利用校園 e-portfolio 平台製作個人歷程,但是,可以效法薛蠻子登高一邀,相信會有不少使用者踴躍撰寫自己的歷程檔案。

知名人士這麼好邀嗎?其實,大學校園臥虎藏龍,傑出師長三天兩頭就會媒體專訪、幾乎每天都有知名學者企業家到校參訪、演講。如果校方真的有心推廣這個平台,三不五時隨機邀請這些在身在校園內的知名人士,從平台挑一則記錄、花個三分鐘進行回應,我想應該不是很困難(人都來到這裡了,不留還走得了嗎?)。當使用者知道自己進行的記錄有機會被心中仰慕 (也說不定只是耳聞) 的對象閱讀、甚至回應時,會發生什麼事?如果貴校使用者們因為害怕自己寫的記錄被看到而害羞不敢寫,請回頭檢視自家教育政策,這問題不是單靠一個線上平台就可以解決的...

圖片來源:咕嚕嚕嚕~屁屁汝



至於如何挑選值得被觀看的記錄進行閱讀和回應、名人留言身份認證機制,就有賴推廣團隊根據自家情況來設計。最重要的,得持續運作,讓使用者知道機會一直存在,持續寫就有機會。被幸運回應的使用者能和傑出師長有什麼後續互動,就各憑本事了;付錢和巴非特共餐也沒保證可以繼續和他保持聯絡,不是嗎?

如果很不幸的,傑出師長不願意進入校園 e-portfolio 平台上瀏覽、回應,可以預見,校方希望企業主能被平台上的畢業生 e-portfolio 履歷吸睛的目標一定會落空。怎麼辦?當然就是修正平台設計,讓師長願意上來瀏覽囉。

希望使用者能因為 e-portfolio 平台改變求學人生,無非滿足需求。只不過我們得分清楚,是滿足使用者需求?還是滿足出資者需求?在需求沒有確認、沒有被滿足之前,一切基於教育理論的清談都只是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