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 e-portfolio 就是把原來的 portfolio 概念以數位形式製作呈現;後來,各校逐漸把校園 e 化成果整合,自動匯入如:修課資訊、活動參與、社團、實習等已經存在資料庫中的資料到學生的 e-portfolio 中,省去學生手動輸入的功夫。
- 向未來的面試官展示你的學習成果
- 系統化累積你的學習佐證資料
- 規劃、反思並調整你的求學發展方向
- 完整展現你的個人特質
所有大學都很努力的把上述四個好處融入他們的平台推廣活動中,為了鼓勵學生製作自己的 e-portfolio,大部分學校還會每年舉辦競賽,把用心製作 e-portfolio 的學生吸引出來,成為校園楷模。 (每年都得為了如何在有限預算內挑人氣商品當作競賽獎品而傷腦筋)
製作個人 e-portfolio 真的已經成為台灣各大學的校園全民運動了嗎?
看衰 e-portfolio 概念肯定失敗的聲音一直都在,有些還出自悲觀的推廣人員:
- 學生玩都沒時間了,怎麼可能這麼勤勞做記錄?
- 誰願意把自己的歷程大喇喇放在網路上接受公評?
- 誰肯花時間去看年輕人們雞毛蒜皮的心得?
真是如此嗎?
其實,樂於『製作個人歷程檔案』的學生不少,只是他們用的平台跟校方希望的不太一樣:facebook、Plurk、無名相簿 (在台灣,學生比較常使用這三個平台) 。學生們到處 打卡、貼自拍照、分享有感覺的名言佳句、轉貼覺得很棒的文章、寫簡短的心得註解,甚至 公開自己的心情狀態;他們願意分享的資訊,遠超過這些看衰的人所能想像。不僅願意分享,他們還喜歡在這些平台瀏覽其他人分享的資料,順便給點回應。他們每天作這些事,一天不能做,他們就渾身不對勁。
願意分享自己、喜歡觀摩別人、樂於和別人互動回應,這不就是所有大學希望學生們在自家 e-portfolio 上做的事嗎?說穿了,各大學 e-portfolio 平台使用率沒想像中高,是因為『學生不喜歡這個平台』而不是如看衰的人所言『學生不喜歡記錄自己的歷程』。
各大學的 e-portfolio 平台都屬於 僅限校內學生使用 的封閉平台,有些學校甚至採完全保護,不先登入平台就看不到任何學生的 e-portfolio 成果。大部分願意分享自己歷程的學生主要是因為:
- 想讓別人知道自己活的多精彩
- 以分享為樂,相信知識是越分享越多
- 希望透過歷程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喜歡分享歷程的學生就是希望 透過分享得到回饋,並且 把這些回饋應用在當下的校園生活。封閉平台,因為使用族群僅限校內成員的關係,所有想要的效果都得打折:
- 想要展示自己,在封閉平台只方便校內成員觀看
- 想要分享知識,在封閉平台只方便校內散播
- 想要找新伙伴,封閉平台使用族群只有校內成員
或許有人會認為:『有些學校的 e-portfolio 可以開放給外校人士看,也不全然是封閉啊!』當然,透過權限設定、善用各種連結資源,這些學校的使用者還是可以把他們的資料與外界串連;所需要的,就只有一些在各平台間操作的功夫。(就好像有人還是會找個空間寫部落格而不是直接寫在社交網站) 不過,這不是本文要討論的範圍~
在我看來,縱使新融入教育理論來設計、加入資料庫資料自動介接功能、增加分享權限控管機制,校園中對 e-portfolio 的應用策略與早期個人網頁系統依然沒有太大的差異。在校方主打『替履歷加分』、『進行個人反思』來鼓勵學生『默默耕耘,但求四年磨一劍』時,學生已經懂得利用社交網路服務來進行校方希望他們進行的事情、甚至做的更精彩。
早些年,有些大學強制規定學生必須製作自己的個人網頁;對那些 不願意深入探究學生需求 的學校而言,強制規定學生製作個人 e-portfolio 也不是不可能歷史重演。反正,在某些師長眼中,打著『為你好』大旗,沒什麼事不能做。只是,進行強制規定之前,請把 Learner Centered 字眼從所有平台文宣中拿掉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