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6日 星期日

使用者不會操作,都是因為沒有參加教育訓練?


科技融入教育,目標當然是發展出適合新時代的教學模式;在激盪出新教學模式之前,科技起碼要能幫助師生沈浸在教學活動中,提升教學品質、增進學習成效。要減少干擾,讓師生專心教學必須做到:降低工作負荷、降低認知負荷。聽起來似乎有點複雜,其實只有一個原則:

讓原本很複雜的流程變得簡單無比


開發校園平台是希望成為教學的助力;設計不良,卻讓平台成了教學的阻力。

操作步驟太複雜的不良設計,使用者學習成本將大幅提昇;加上有些校園平台功能,像是:課程複製、成績計算,一整年才被使用幾次,複雜的操作步驟迫使久久才使用一次的使用者,每次操作時都陌生得近似重新學習。當然,如果使用者肯花時間把操作流程牢牢記住,一切都沒問題。但對於身為知識密集性工作者的大學教授們而言,他們寧願將腦力使用在更有價值的知識創造上,而不是花心思去牢記設計不良的操作步驟。

圖片來源:Brain Athlete


我曾經在某個校園平台的展示會議上,目睹平台負責人倒背如流的介紹 混亂擁擠與複雜 五花八門的介面。當場有人質疑:『介面太複雜,要找到 OO 資料乎似乎不太容易...』負責人一聽,馬上生龍活虎、飛快流利的在 混亂擁擠與複雜 五花八門的介面上這裡點一下、那裡點一下,示範如何在最短時間查到 OO 資料。做人留一線,他日好相見。我當時好想馬上舉手:『大哥,平台你留著給訓練有素的開發團隊使用吧!

學習科技(Learning Technologu)大師 Elliot Soloway,講到科技輔助教學的設計時,總是這樣表示:『Simple! Simple! Simple!』 重複三次的強調,強調整套機制一定要簡單,讓教師與學生能用最短的時間上手,不要讓複雜的設計造成他們的分心。

操作流程也不是簡單就好,操作邏輯如果背離使用者習慣,也會對他們帶來非常大的認知負荷。例如資料複製,在電腦上複製檔案時,我們會到檔案所在資料夾 (來源) 選擇檔案,再到目標資料夾去貼上 (目的地)。有些校園平台的複製功能剛好相反,使用者必須到目的地去選擇你要複製的來源。幾乎可以肯定,這種背離使用者習慣的功能如果幾個月才會被使用一次,操作錯誤的情形一定會重演再重演。

曾經聽過有校園推廣團隊把使用者不熟悉操作流程,全歸咎於『使用者教育訓練不足』。最昂貴的教育訓練成本就是時間,大學教授們除了授課之外,研究、演講、進修把他們的時間佔滿。為了熟悉設計不良的平台,要求教授們付出寶貴的時間重複參加平台操作教育訓練,值得嗎?

圖片來源:AfterDark


設計不良的案例中,不恰當的介面用詞也佔了不少。以簡單易懂的用詞提供指引與回饋,有時候可以減少功能設計不良造成的影響;相反的,複雜難懂的用詞,就算遵守 Three-click rule 開發操作步驟,也會造成使用者極大的困惑。例如國外開發的平台,中文翻譯用詞往往與本地慣用語不一樣,。如果平台功能沒辦法立即改版,至少得把介面用詞、回饋訊息編輯成使用者可以輕鬆理解的程度。請記住,這些用詞是要幫助使用者使用平台完成任務,不是讓他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順便玩猜謎遊戲。

與生活習慣一致的平台對使用者而言,不僅容易上手,也讓他們更容易參與使用。當全世界所有平台一致強調 使用者體驗(User Experience) 的同時,校園平台如果一直停留在 易用性(Usability) 上掙扎,校內師生們放棄使用校園平台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不要試圖用教育訓練來彌補平台設計不良,累了推廣團隊也累了使用者。推廣團隊就算沒辦法與使用者成為好朋友,至少也不能和使用者交惡。把設計不良的原罪扣到使用者頭上,要他們花時間多參加教育訓練來瞭解平台,試問,當兩邊都覺得對方有錯時,有可能不交惡嗎?
 

2012年2月15日 星期三

何必拼輸贏,分工合作皆大歡喜


『相輔相成』這句成語雖然人人朗朗上口,但很多人就是會忘記它


每次有新產品問世,免不了被拿來和現在已經大量應用的設備比較,看看新產品有沒有機會 100% 取代舊產品,例如: 電子書全面取代紙本書平板電腦全面取代筆記型電腦行動網路全面取代有線網路,是近幾年來在生活中經常聽到的比較。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對 取代 一詞的解釋:『更換原先的人或物,以新有的人或物占其位置。


所以,新產品全面取代舊產品 指的就是 舊產品全面被淘汰替換掉


或許是這種全面取代的概念對某些 現有產品擁護者 而言太強烈了,再加上這些新產品並沒有成熟到足以全面取代舊產品,讓這些擁護者們堅持捍衛上一代已經進入發展成熟期的產品,拒絕使用新產品。例如有些人總是質疑平板電腦:『帶出去開會,打字不方便』、『效能比不上筆記型電腦』、『螢幕太小』;又或是另一批人總是質疑行動網路:『現在都幾十個妹的時代,行動網路頻寬太小』。


這些還在成長期的新產品真的如此不堪用嗎?


當我們想買部汽車時,有沒有人這樣質疑:『買車沒有用啦,到你家巷子口買碗麵時會很難停車!』或是這樣質疑:『買車沒有用啦,沒辦法開到 Tahiti 度假!』一般人普遍知道,到家裡巷子口買麵用走的就會到,就算下雨,也會撐傘走路去買;要跨海出國度假,請搭飛機或是觀光郵輪,沒有人會開車橫渡太平洋 (除非想被記載到Guinness World Records)。也就是說,大部分人的認知,多買一部汽車擺在家裡是希望在適合的時候使用,而不是 100% 取代目前使用的所有交通工具。

圖片來源:Chinesehour Blo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對 相輔相成 的解釋:『互相輔助、配合,以完成某種事物。』關鍵就是『完成某種事物』,為了順利完成我們的目標,很多時候我們需要一些工具來補足另一項工具的不足。例如,我經常利用大眾運輸北中南各地跑,在移動的過程中我就需要行動網路持續接收資料;或是我想要用 奇怪 舒適的姿勢在躺椅上閱讀資料時,平板電腦就是我的首選。但在自己的辦公室座位上,我絕對是選擇桌機搭配寬頻有線網路達到較高的工作效率。

應用不同產品是希望組合他們、截長補短,讓我們達成目標。就好像唐三藏取經,唐僧自己與每位徒弟都各有優缺點,散夥各自前往天竺,誰也沒辦法成功完成取經任務 (說不定可以,但難度會無限量倍提升),但湊在一起成為團隊就不一樣了。

當然,把上述那些質疑的意見當成使用者期望也不錯,可以當作未來研發新產品的參考方向。不過開發者得認知,哪些意見是值得參考的、哪些是為反對而反對。例如 亨利·福特(Henry Ford) 表示:『如果我當年去問顧客他們想要什麼,他們肯定會告訴我:「一匹更快的馬」。』(出處:維基語錄)

圖片來源:Sangent

我承認,寫這篇文章純粹是因為總是有人喜歡拿些非常 critical 的要求來看待我使用的產品,似乎想表現 不買 & 不用 是一種非常明智的抉擇。我們並不是生活在 全有 VS 全無 的世界,與其強調取代,還不如相輔相成、分工合作。

『相輔相成』這句成語雖然人人朗朗上口,但很多人就是會忘記它

P.S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 電子書包取代傳統書包 的預測,傳統書包可以裝糖果餅乾,電子書包可以嗎?用傳統書包裝著電子書去上課應該會比較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