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6日 星期六

推廣團隊不應該聘用哪些人?

據傳底下是一位網友在 Apple 第一天上班時所收到的一封信:

圖片來源: Instagram,m



我們先當這封信是真的,Inside 文章 蘋果新進員工都會收到的一封短信  如是翻譯:


這樣的工作,會佈滿你的指紋;

這樣的工作,你會永不妥協,你會願意犧牲週末為其奮鬥,你可以在蘋果做這樣的工作,人們不是來到這裡尋求安穩。人們來到這裡是為了沉潛至深處。人們要讓他們的工作可以被加到某件事物上。

某個重大的事物。某個不可能在其他地方發生的事物。


歡迎來到蘋果。

 
 

如果把公司名稱蓋掉,可能會有人以為這是封校長寫給新進教職員的信。是的,教育工作者經常被以這封信的內容勉勵,希望他們能以此精神作育英才。想要勉勵新人,得先完成人力招募這一關;參與了幾次推廣團隊人力招募,總是被問:想要什麼樣的人力?有沒有資格限制?
 
什麼樣的人適合從事『將科技導入校園輔助教學』的工作?能寫出來列在求職網站上的條件首推 內行人 條件,希望能找到那些已經習慣利用科技進行學習、工作、娛樂的內行人;總不能自己啥都不會、不愛用自家產品 就想要說服別人去擔任小白鼠這個重責大任吧(如果能夠提供新人完整教育訓練,那就另當別論) 不過這樣說不夠精準,現在在路上遇到的年輕人通通是數位原住民 (Digital Natives),他們早已經把科技融入自己的生活圈了;懂得用來生活不一定適合擔任科技融入教育的推廣人員。

推廣團隊剛成立、或是面臨大規模換血時,領頭的幾位推廣人員將決定團隊文化如何發展。團隊文化是全體成員認同的信條,工作遇到矛盾與衝突時,團隊文化將成為解決當下困境的準則。對的人聚在一起,團隊文化就對了,所以才需要聘對的員工。對的員工是理想值,不容易遇到;及格的員工往往具有培養成對的員工的可能性。但是,如何在徵才的過程中避開地雷、避免聘到不及格的員工?有沒有什麼具體的條件?總結這幾年來的推廣合作經驗,如果面試者在面試過程中不經意透露出下面三種想法中的任何一種,我建議,最好馬上與他謝謝再聯絡:
  1. 老闆說什麼,我就做什麼!
  2. 工作做完就好,剩下的時間是自己的!
  3. 反正沒人會用這個平台!

老闆說什麼,我就做什麼!

使命必達 徹頭徹尾不一樣,有這種觀念的員工基本上懶得動腦思考,只求交差了事。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為現代上班族提出了非常適切的定位:知識工作者。在知識經濟時代,瞬息萬變是家常便飯,知識工作者必須運用專業知識、靈活思考,來面對層出不窮的各種狀況。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連在軍隊中都只存在於訓練調教階段,訓練結束基本上就要你跟猴子似的在符合各種規定的原則之下,靈活解決所有問題。

這是個團隊合作的時代,團隊中如果存在拒絕主動思考的成員,不僅伙伴累、主管更累,因為得像帶小學生,一項一項交代清楚,再一項一項檢查。工作出了狀況,他們會說:『是你沒交待清楚!』遙想服兵役時操作過的陸勝二號電腦兵棋推演系統,當你試圖命令一支部隊從台中移動到台南,中途將遇到濁水溪,而部隊一定會卡住,因為你沒設定參數幫他們規劃詳細的渡河路線。

使用者遇到的狀況五花八門,事前絕對沒辦法準備好 100% 的答案,有個處理大綱就算不錯了。拒絕思考、沒辦法變通的推廣成員,換來的往往是惹惱使用者,等著其他成員幫忙收拾殘局。看似忠心耿耿,卻是無止盡的逐項檢查工作成果、收拾殘局,這是推廣團隊,不是幼兒園啊。



圖片來源:人民網



工作做完就好,剩下的時間是自己的!

對工作怎麼也做不完的現代上班族而言對,這段話看起來相當合理,但其實這段話背後隱藏了很大的危機。例如 翻譯學習平台介面,最簡單的做完 -『不管三七二十一,照詞翻譯』;正常的做完 -『考量使用者習慣、風土民情,以語意進行翻譯』。兩者在帳面上都是完成工作,但是所需要的完成時間、使用者日後貢獻的平台流量絕對是天差地別。

在習慣說這種話的員工心中,工作越少越好、能閃就閃。站在第一線面對使用者時,很多情況是需要熱忱的。例如郵局櫃臺人員發現一位老伯伯慌張的想提領光百萬積蓄,只求做完工作的員工會直接把錢給他;有熱忱的員工會找機會多聊兩句,確認老伯伯是不是遇到詐騙集團。

至於團隊間的互相支援,只求做完工作的人基本上不願意對其他成員伸出援手,那會縮減自己的休閒時間。出現自掃門前雪的風氣,團隊效能一定低落,最後整個團隊變成一盤散沙。

圖片來源:貓哈哈



反正沒人會用這個平台!

Jamie Lin 在 三種你應該趕快「請走」的員工 中介紹應該立即開除的三種員工:受害者悲觀者全知者。推廣團隊需要不斷的嘗試、不斷的幫使用者找出應用模式;推廣團隊需要的是解決方案、不是找出問題;使用者不熟悉的平台才需要推廣團隊協助,推廣活動絕對不能是演演猴戲虛應上級。演推廣猴戲,使用者一定看得出來,基於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法則,平台肯定乏人問津;這不禁讓我想起高中國文老師的口頭禪:『自欺欺人,情何以堪!

除了面對使用者所賜與的各式各樣 挫折感 問題之外,如果還要面對自家成員窩裡反、成天提冷水幫滿腔熱沈的成員降降溫,相信這個推廣團隊很快就會變成一支死氣沈沈的敗軍。

圖片來源:狹路相逢



科技產品一直演進,相關教學理論與學習方法也跟著不斷隨著更新,這樣的發展步調將迫使大部分教師放棄原本熟悉的模式。也因此,推廣團隊肩負起協助他們往變革的方向發展、引導師生合作創造符合新世代需求的教學模式。拒絕思考、拒絕重新學習、只靠舊資料、憑空想像科技在教育上如何應用的推廣人員,根據這些年來的經驗,絕對會把合作對象惹毛、干擾原來的教學。因此,推廣團隊成員必須不斷更新、提升自己,基本上絕對沒辦法、也絕對不應該長時間停留在自己的習慣領域 (Habitual Domains) 中。

有人認為:寧願把位子空著,也不要為了讓位子看起來有人,隨便擺個錯的人坐著。這句話對推廣團隊而言絕對是金規玉律。人容易聘、團隊難培養,徵才時還請三思,千萬別因為踩到一顆地雷而犧牲了整個團隊。

2012年5月21日 星期一

使用者見過的世面如果比你還多....

一對新婚夫婦在一夜溫純之後,丈夫指著某部位問妻子:『寶貝!你都叫它甚麽?』老婆說:『小雞雞啊!』先生不禁為太太的天真純潔微微一笑:『我們都是成年人了,以後要我們應該叫它陽具!』太太一臉藐視的說:『陽具我看多了,你的只是小雞雞!』


見過世面 VS 沒見過世面,用這故事說明還真貼切~


前兩年,一些教育單位還在納悶社群網站為什麼這麼熱門的同時,剛好看到電視名嘴爭先恐後評論病毒行銷的威力,讓他們開心的以為拍個宣傳短片上傳,就可以讓活動瞬間爆紅。殊不知,網友們點閱過的影片數量太多了,你拍的影片真的能讓使用者感受到『好康』,讓他們願意『好康道相報』?出發點是對的,只不過錯估了目標族群對宣傳影片的鑑賞程度:你沒見過世面不代表他們也一樣。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你的目標對象或許拍不出任何宣傳影片,但見過世面的胃口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打發的!
 
圖片來源:apples and knives


網路普及,衍生了一些熱門服務類型,例如:部落格、微網誌、圖片分享、影音分享....,族繁不及備載。網路業是一個高度全球化競爭的市場,一個有趣的構想被提出,往往會有成千上百個同類型產品被開發出來參與競爭,各家業者無不想盡辦法發掘使用者內在需求;有幸領先的公司也不敢放鬆,持續不斷改良產品,甚至不惜推出新產品搶食自家成功產品的既有市場。這樣做只有一個目的:持續獲得使用者青睞!簡而言之,公認的熱門服務提供者,通常是在激烈的血戰之後存活下來的。

在使用者們歷經了數年激烈的服務血戰之後,沒上過戰場、甚至連戰場上發生什麼事都搞不清楚的和平教育家們慢條斯理的打著教育大旗推出仿效平台,你覺得誰會追隨你上戰場?出發點是對的,只不過錯估了目標族群對網路服務血戰的參戰程度:你沒見過世面不代表他們也一樣。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你的目標對象或許開發不出任何線上平台,但見過世面的胃口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打發的!
 



現在的科技浪潮中,最幸福的莫過於使用者;最辛苦的莫過於在後頭苦苦追趕的開發者。特別是目前大學校園中所追求的發展目標:科技輔助學習,與絕大多數教職員過去的求學經驗完全不一樣。(那些持續更新自己、跟上時代變化的教職員例外)我們不妨參考一下  How Tech Is Changing College Life 
,看看現在的美國大學生如何利用科技進行學習。在利用科技輔助學習方面,這些大學生各個都是那些教職員的前輩;後輩想要幫前輩規劃未來的路並且獲得前輩的青睞,何其困難。


面對資訊落後的窘境,自古以來的解決方法只有兩個:1. 另批蹊徑、2. 加緊趕上。


以前的大學負責引領時代潮流,現在的大學還有沒有辦法扮演這樣的角色?做得到的話,第一個方法就可行,另闢新潮流,讓自己成為新潮流的領先者。否則,還是老老實實用第二個方法,趕緊追上目前落後的差距。
目前的教育可以看國家未來十年的競爭力,跟得上時代潮流的學生代表國家未來在全世界擁有競爭力,如何才能培養跟得上潮流的學生?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最後,讓我們複習 1200 年前老祖先 韓愈 所寫的《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為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乎!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2012年5月4日 星期五

適當的質疑有益身心健康!過度的質疑呢?

利用科技輔助進行教學活動,一直存在支持與反對的聲音,似乎這個問題只存在於電腦、網路被發明的這幾十年間。事實上,目前教室中的代表物 黑板 + 粉筆 對當時期的老祖先們來說,也是項劃時代的科技產品呢。

圖片來源:Apparent Wind


如果來個時空遷移,把現在的專家們移動到黑板初發明的十九世紀,我猜大概會發生.....

  1. 事關改變教學場域的大事,教育學者們開始激論『黑板與粉筆是否可以提升學習成效?』、『黑板與粉筆是否可以促進深層學習?』。
  2. 新科技產品尚未量產時總是比較昂貴,基於教育成本上的考量,首批引進黑板粉筆的校方會希望能夠『黑板與粉筆資源利用最大化』、『將使用黑板與粉筆輔助教學作為招生宣傳的賣點』。
  3. 不想改變原有教法的老師,極力呼籲大家正視『粉筆會弄髒手』、『黑板會反光』、『粉筆灰讓我鼻子不舒服』、『用粉筆寫字違反人類書寫習慣』等阻礙他們使用的問題。
  4. 預測家們開始討論『黑板與粉筆取代上課講義的可能性』、『新一代的黑板與粉筆將具備什麼特點』。
  5. 關心學童健康的人以『室內光線不足,長時間利用黑板粉筆進行教學會影響視力發展』,希望大家不要為了科技而科技,呼籲大家審慎思考教育與學童視力問題。


拿黑板粉筆與目前熱門的行動裝置來比較,當然不合理。但目前有些對於科技融入教育的質疑,與上面提到的想像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俗稱萬能小刀的 瑞士刀,真的萬能?能劈柴砍樹?在某些專家的眼中,瑞士刀勢必會因為這項弱點而被歸類為不值得採用的工具,但 MacGyver 就能使用它行走江湖。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 eLFA 2012 (eLearning Forum Asia conference) 研討會上,有教授質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所展示的 Clicker 系統 (有人稱 Instant Response System):『這系統看來沒辦法達到深度學習』、『這系統根本兼顧不了個別學生的學習關懷』。在這位教授眼中,這是個存在嚴重瑕疵的教育產品,不值一用;但我的合作教師名單中,其中一位就成功讓羞於公開表達感情觀的華人學生,利用這套系統活化愛情迷思的課堂討論活動。

大環境的發展進步,仰賴眾人分工合作:有些人評論、有些人設計生產、有些人實際應用。有人挑毛病,整體發展才有進步的機會。但如果挑剔過了頭,勢必演變成眼中只有層層阻礙而看不到機會的行為模式。我們可以用如履薄冰的方式來檢視輔助教育的科技產品,小心翼翼的到達彼岸;但如果沒有樂觀、發掘利用優點的心態,最後就只能站在冰上挑剔每一條可能的路、遲遲不敢跨出第一步。


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

題庫在精不在多!

每個領域總存在著一些關鍵概念,搞懂這些概念,後面的路走起來就比別人平穩許多。課程學習也一樣,每個科目、每個主題也有關鍵概念;而這就是把 帕累托法則 (Pareto Principle) 應用在學習上的體現。



新手老師通常會讓學生進行成串的任務:一堆考題、一堆報告,讓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掌握學習內容。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會設計出重點要求(題庫、論文或是報告),用較省時間的方式提升學生對於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為什麼會省時間?學生做、老師批閱都需要時間啊~


可能很多新手老師看到這裡會覺得這是唱高調,我們不妨參考一下由 哈佛大學 Eric Mazur 教授所提出的 Peer Instruction (同儕教學,後面簡稱 PI):


為了提升學生對物理學科的理解程度、改善過去物理課堂不斷的進行解題講解的學習活動,Mazur 教授 精選 了一些 學生容易產生迷思的問題,讓同學在課堂上進行 PI 活動。他挑選出來的問題絕大多數、或許可說全部,都不提供計算數據,許多學生一開始看到問題時會抱怨:『沒有數據我怎麼計算結果...』是的,那些問題都是不需要計算就可以知道結果的。例如我印象最深的一題:一艘戰艦以同樣的速度、不同的角度對兩艘敵船同時發射砲彈,請問那一艘敵船會先被擊中?



圖片來源:Physics and Physicists

經過十年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驗,Mazur 教授證實,縮減上課解題時數教學的學生,在物理科學習成效測量上與維持原來解題時數教學的學生相較,並無差別。對經歷過枯燥乏味物理學習過程的我而言,這樣的學習內容我覺得不僅比較有趣、也比較有效率,而且與我的生活可以很快的串連起來。


精選學生容易產生迷思的問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任務,進行 PI 活動的過程中,一位超過十年物理科教學經驗的合作教師與我們進行課堂活動分析時經常驚呼:『我以為這題他們會迷思,竟然沒有....這題我認為應該沒問題,沒想到竟然這麼多人無法理解...』某些概念,學生可能會因其他學科課程設計的變更而意外獲得;相反的,也可能意外缺乏。所以,挑選這些問題是一項需要不斷進行、重複修正的任務。

大部分員工都得被公司以 KPI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衡量工作成效,教師們也算是員工,但考量到教學多元、教學自主,一樣是衡量工作成效,考核教師時稱為 教師評鑑 。據說有些教師在教學成果中寫著:編輯某某科題庫,總題目數達 xxxx 題。編輯如此龐大題庫的目的為何?千篇一律:『讓同學們自主練習。』(我沒擔任過評鑑委員,這是聽別人轉述的) 在一次交流中聽到個有趣的案例:某大學教師在某個學科擁有一個具有五千多道問題的題庫,學期初他告訴修課學生:『期末考的考題 100 % 從裡面出題,學期成績以期末考為主要依據。』期末統計發現有些學生花在這些題庫的總時數超越正規課程的時間。


何其驚人的題目數!


何其驚人的學習時數!


我不禁想到一些入門級的證照考試,這些考試通常會有題庫,正式檢定時的考題大致從題庫選出。不論你對這項認證有多少認識,只要把題庫做熟,沒意外的話絕對可以成功取得那張證照。所以也聽過一些朋友抱怨的聲音:『那些在履歷中說擁有某某證照,面試時出個相關的基礎題目請他當場解決,竟然解決不了....

徐志摩 在他的西湖記中提到:『數大便是美』,指的是單獨觀賞並不起眼的東西,集合起來往往會有想像不到的壯觀美。設計良好的經典問題只要一題就非常引人注目;濫竽充數的題目,彙整一萬題會不會讓人一看就發出驚呼? (搞錯方向往往只換來數(ㄕㄨˇ)大便的下場,這也會讓人驚呼~)

圖片來源:Ross@Texas

Google 一下,可合法使用的免費題庫並不少,如果僅為了求數量,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完成一個擁有上千道問題的題庫。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教材量 實在不應該繼續作為教學評鑑的考量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