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可以提供開放式課程修課證書的 MITx,你期待嗎?

2011年12月19日,麻省理工學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發佈一則新聞:MIT launches online learning initiative(中文報導可以參考 數位時代MIT將推線上免費課程平台)



圖片來源:
MITnews

麻省理工學院 (後文簡稱 MIT) 計畫在 2012年春季推出開放式平台實驗原型:MITx,此計畫由 MIT 教務長(Provost) L. Rafael Reif 領導,延續過去 MIT OpenCourseWare 的理念,透過 MITx 提供線上課程供全世界學習者免費使用。校長 Susan Hockfield 希望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習者,可以透過平台提供的線上工具獲得 MIT 式的教育體驗 (Educational experience)。MIT 也希望透過此次推出的開放式架構,讓其他有興趣的學校、機構,一起加入發展的行列。

全球知名的 MIT OpenCourseWare 涵蓋了幾乎所有 MIT 大學部與研究所課程,已經累積將近2100 門課程資料。但在 MITx 上,初期只會提供一些挑選過的課程。怎樣的課程才會被挑選出來?主要是依據 MIT 教職員以及線上學習者的興趣來決定。

除了提供更具系統性的課程資料之外,此計畫還規劃了非在校生認證機制。也就是說,不具 MIT 學生身份的學習者閱讀完課程資料並且通過檢測,就可以獲得修課證書。必須注意的是,發出證書的機構將不會是 MIT。為了避免混淆,MIT 計畫成立負責進行認證的非營利機構。閱讀課程資料完全免費,如果想要參加認證,就必須付費。至於得付多少,MIT 仍在規劃當中,他們希望能夠制訂出一般人負擔得起的費用。

此計畫將針對使用情形進行相關研究,根據研究成果,除了可以改進 MIT 在校生的教育體驗之外,也會持續發展線上學習工具,造福全世界的學習者。此計畫獲得的一些收入,例如認證費用,MIT 將撥出一部份和那些在 MITx 發展課程的教職員分享,剩下的收入當然是投入整個計畫的後續發展。


其實,台灣交通大學開放式課程 幾年前就已經推行非在校生基礎科學課程認證,不但不用繳報名費,通過認證測試還可以獲得證書。只是,除了抵免學分,我實在想不到任何理由鼓勵我去拿張基礎科學課程證書.... 同樣的,MITx 未來推出的課程如果也侷限在基礎科學,願意花錢去接受認證的人,我想應該也不會太多。但從 MIT 全校課程幾乎全面開放的歷史來看,可以期待他們推出熱門課程來迎接全世界學習者的自我挑戰。

如何提供開放式課程認證 已經被討論好一段時間,或許是因為傳統名校學術地位與名聲都是經過百年努力才建立起來,以官方名義發出開放式課程修課證書阻力非常大:如何進行認證?針對哪些課程提供認證?如何確保證書價值?全都是引發激烈討論的問題。MITx 另外成立非營利課程認證機構,增加不少運作彈性,未來在提升證書價值上相當值得期待。


開放式課程修課證書價值提升,沒特色的大學就該擔心了。


我在 開放式課程,接下來呢? 中引述了朱學恆提到 花錢接受正規大學教育四個目的 的第一點:得到大學文憑。過去,就算你把 MIT OpenCourseWare 所有資料讀的滾瓜爛熟,MIT 也不會給你任何證明。就好像電影心靈捕手 (Good Will Hunting) 其中一幕,面對主角 Will Hunting 嘲諷知識只要花一塊五就能在圖書館得到時,Harvard 學生 Clark 回他:「對,但是我會有文憑,你卻只能在我去滑雪勝地途中,賣薯條給我的小孩」。如今,世界頂尖大學成立非營利機構,負責發給具有價值的開放式課程證書,會對大學教育產生什麼影響呢?

圖片來源:EDUCATIONnext

MIT OpenCourseWare 的推出,對全球高等教育產生了某種程度的震撼,雖然沒有撼動任何大學的地位,卻在所有接觸過課程的人心中埋下高等教育改革的種子。MITx 的推出,會不會讓種子發芽?只要認證機構運作得宜,我想絕對會。至於這小嫩芽能長多大,就看各大學如何因應了。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學生不喜歡利用 e-portfolio 記錄自己的歷程嗎?

如果說 社交網路服務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潮流席捲全世界各大學,吸引絕大多數學生註冊來拓展社交圈,e-portfolio (電子歷程檔案) 平台就是近幾年最吸引台灣各大學官方青睞,希望學生用來展示學習成果的主流發展。

我查了一下在100年領有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 補助的 42所大學,有 41所建置建置專屬的 e-portfolio 平台 (只有宜蘭大學沒有查到相關資訊),可見這類型平台在現階段台灣的大學發展方向中多主流!


早期的 e-portfolio 就是把原來的 portfolio 概念以數位形式製作呈現;後來,各校逐漸把校園 e 化成果整合,自動匯入如:修課資訊、活動參與、社團、實習等已經存在資料庫中的資料到學生的 e-portfolio 中,省去學生手動輸入的功夫。

綜合各校平台論點,使用 e-portfolio 平台可以獲得四項好處:
  1. 向未來的面試官展示你的學習成果
  2. 系統化累積你的學習佐證資料
  3. 規劃、反思並調整你的求學發展方向
  4. 完整展現你的個人特質

所有大學都很努力的把上述四個好處融入他們的平台推廣活動中,為了鼓勵學生製作自己的 e-portfolio,大部分學校還會每年舉辦競賽,把用心製作 e-portfolio 的學生吸引出來,成為校園楷模。 (每年都得為了如何在有限預算內挑人氣商品當作競賽獎品而傷腦筋)


製作個人 e-portfolio 真的已經成為台灣各大學的校園全民運動了嗎?


看衰 e-portfolio 概念肯定失敗的聲音一直都在,有些還出自悲觀的推廣人員:
  •  學生玩都沒時間了,怎麼可能這麼勤勞做記錄?
  •  誰願意把自己的歷程大喇喇放在網路上接受公評?
  •  誰肯花時間去看年輕人們雞毛蒜皮的心得?

真是如此嗎?

其實,樂於『製作個人歷程檔案』的學生不少,只是他們用的平台跟校方希望的不太一樣:facebookPlurk無名相簿  (在台灣,學生比較常使用這三個平台) 。學生們到處 打卡貼自拍照分享有感覺的名言佳句轉貼覺得很棒的文章寫簡短的心得註解,甚至 開自己的心情狀態;他們願意分享的資訊,遠超過這些看衰的人所能想像。不僅願意分享,他們還喜歡在這些平台瀏覽其他人分享的資料,順便給點回應。他們每天作這些事,一天不能做,他們就渾身不對勁。


願意分享自己
喜歡觀摩別人樂於和別人互動回應,這不就是所有大學希望學生們在自家 e-portfolio 上做的事嗎?說穿了,各大學 e-portfolio 平台使用率沒想像中高,是因為『學生不喜歡這個平台』而不是如看衰的人所言『學生不喜歡記錄自己的歷程』。


各大學的 e-portfolio 平台都屬於 僅限校內學生使用 的封閉平台,有些學校甚至採完全保護,不先登入平台就看不到任何學生的 e-portfolio 成果。大部分願意分享自己歷程的學生主要是因為:
  • 想讓別人知道自己活的多精彩
  • 以分享為樂,相信知識是越分享越多
  • 希望透過歷程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喜歡分享歷程的學生就是希望 透過分享得到回饋,並且 把這些回饋應用在當下的校園生活。封閉平台,因為使用族群僅限校內成員的關係,所有想要的效果都得打折:
  • 想要展示自己,在封閉平台只方便校內成員觀看
  • 想要分享知識,在封閉平台只方便校內散播
  • 想要找新伙伴,封閉平台使用族群只有校內成員

或許有人會認為:『有些學校的 e-portfolio 可以開放給外校人士看,也不全然是封閉啊!』當然,透過權限設定、善用各種連結資源,這些學校的使用者還是可以把他們的資料與外界串連;所需要的,就只有一些在各平台間操作的功夫。(就好像有人還是會找個空間寫部落格而不是直接寫在社交網站) 不過,這不是本文要討論的範圍~

在我看來,縱使新融入教育理論來設計、加入資料庫資料自動介接功能、增加分享權限控管機制,校園中對 e-portfolio 的應用策略與早期個人網頁系統依然沒有太大的差異。在校方主打『替履歷加分』、『進行個人反思』來鼓勵學生『默默耕耘,但求四年磨一劍』時,學生已經懂得利用社交網路服務來進行校方希望他們進行的事情、甚至做的更精彩。

早些年,有些大學強制規定學生必須製作自己的個人網頁;對那些 不願意深入探究學生需求 的學校而言,強制規定學生製作個人 e-portfolio 也不是不可能歷史重演。反正,在某些師長眼中,打著『為你好』大旗,沒什麼事不能做。只是,進行強制規定之前,請把 Learner Centered 字眼從所有平台文宣中拿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