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可以提供開放式課程修課證書的 MITx,你期待嗎?

2011年12月19日,麻省理工學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發佈一則新聞:MIT launches online learning initiative(中文報導可以參考 數位時代MIT將推線上免費課程平台)



圖片來源:
MITnews

麻省理工學院 (後文簡稱 MIT) 計畫在 2012年春季推出開放式平台實驗原型:MITx,此計畫由 MIT 教務長(Provost) L. Rafael Reif 領導,延續過去 MIT OpenCourseWare 的理念,透過 MITx 提供線上課程供全世界學習者免費使用。校長 Susan Hockfield 希望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習者,可以透過平台提供的線上工具獲得 MIT 式的教育體驗 (Educational experience)。MIT 也希望透過此次推出的開放式架構,讓其他有興趣的學校、機構,一起加入發展的行列。

全球知名的 MIT OpenCourseWare 涵蓋了幾乎所有 MIT 大學部與研究所課程,已經累積將近2100 門課程資料。但在 MITx 上,初期只會提供一些挑選過的課程。怎樣的課程才會被挑選出來?主要是依據 MIT 教職員以及線上學習者的興趣來決定。

除了提供更具系統性的課程資料之外,此計畫還規劃了非在校生認證機制。也就是說,不具 MIT 學生身份的學習者閱讀完課程資料並且通過檢測,就可以獲得修課證書。必須注意的是,發出證書的機構將不會是 MIT。為了避免混淆,MIT 計畫成立負責進行認證的非營利機構。閱讀課程資料完全免費,如果想要參加認證,就必須付費。至於得付多少,MIT 仍在規劃當中,他們希望能夠制訂出一般人負擔得起的費用。

此計畫將針對使用情形進行相關研究,根據研究成果,除了可以改進 MIT 在校生的教育體驗之外,也會持續發展線上學習工具,造福全世界的學習者。此計畫獲得的一些收入,例如認證費用,MIT 將撥出一部份和那些在 MITx 發展課程的教職員分享,剩下的收入當然是投入整個計畫的後續發展。


其實,台灣交通大學開放式課程 幾年前就已經推行非在校生基礎科學課程認證,不但不用繳報名費,通過認證測試還可以獲得證書。只是,除了抵免學分,我實在想不到任何理由鼓勵我去拿張基礎科學課程證書.... 同樣的,MITx 未來推出的課程如果也侷限在基礎科學,願意花錢去接受認證的人,我想應該也不會太多。但從 MIT 全校課程幾乎全面開放的歷史來看,可以期待他們推出熱門課程來迎接全世界學習者的自我挑戰。

如何提供開放式課程認證 已經被討論好一段時間,或許是因為傳統名校學術地位與名聲都是經過百年努力才建立起來,以官方名義發出開放式課程修課證書阻力非常大:如何進行認證?針對哪些課程提供認證?如何確保證書價值?全都是引發激烈討論的問題。MITx 另外成立非營利課程認證機構,增加不少運作彈性,未來在提升證書價值上相當值得期待。


開放式課程修課證書價值提升,沒特色的大學就該擔心了。


我在 開放式課程,接下來呢? 中引述了朱學恆提到 花錢接受正規大學教育四個目的 的第一點:得到大學文憑。過去,就算你把 MIT OpenCourseWare 所有資料讀的滾瓜爛熟,MIT 也不會給你任何證明。就好像電影心靈捕手 (Good Will Hunting) 其中一幕,面對主角 Will Hunting 嘲諷知識只要花一塊五就能在圖書館得到時,Harvard 學生 Clark 回他:「對,但是我會有文憑,你卻只能在我去滑雪勝地途中,賣薯條給我的小孩」。如今,世界頂尖大學成立非營利機構,負責發給具有價值的開放式課程證書,會對大學教育產生什麼影響呢?

圖片來源:EDUCATIONnext

MIT OpenCourseWare 的推出,對全球高等教育產生了某種程度的震撼,雖然沒有撼動任何大學的地位,卻在所有接觸過課程的人心中埋下高等教育改革的種子。MITx 的推出,會不會讓種子發芽?只要認證機構運作得宜,我想絕對會。至於這小嫩芽能長多大,就看各大學如何因應了。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學生不喜歡利用 e-portfolio 記錄自己的歷程嗎?

如果說 社交網路服務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潮流席捲全世界各大學,吸引絕大多數學生註冊來拓展社交圈,e-portfolio (電子歷程檔案) 平台就是近幾年最吸引台灣各大學官方青睞,希望學生用來展示學習成果的主流發展。

我查了一下在100年領有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 補助的 42所大學,有 41所建置建置專屬的 e-portfolio 平台 (只有宜蘭大學沒有查到相關資訊),可見這類型平台在現階段台灣的大學發展方向中多主流!


早期的 e-portfolio 就是把原來的 portfolio 概念以數位形式製作呈現;後來,各校逐漸把校園 e 化成果整合,自動匯入如:修課資訊、活動參與、社團、實習等已經存在資料庫中的資料到學生的 e-portfolio 中,省去學生手動輸入的功夫。

綜合各校平台論點,使用 e-portfolio 平台可以獲得四項好處:
  1. 向未來的面試官展示你的學習成果
  2. 系統化累積你的學習佐證資料
  3. 規劃、反思並調整你的求學發展方向
  4. 完整展現你的個人特質

所有大學都很努力的把上述四個好處融入他們的平台推廣活動中,為了鼓勵學生製作自己的 e-portfolio,大部分學校還會每年舉辦競賽,把用心製作 e-portfolio 的學生吸引出來,成為校園楷模。 (每年都得為了如何在有限預算內挑人氣商品當作競賽獎品而傷腦筋)


製作個人 e-portfolio 真的已經成為台灣各大學的校園全民運動了嗎?


看衰 e-portfolio 概念肯定失敗的聲音一直都在,有些還出自悲觀的推廣人員:
  •  學生玩都沒時間了,怎麼可能這麼勤勞做記錄?
  •  誰願意把自己的歷程大喇喇放在網路上接受公評?
  •  誰肯花時間去看年輕人們雞毛蒜皮的心得?

真是如此嗎?

其實,樂於『製作個人歷程檔案』的學生不少,只是他們用的平台跟校方希望的不太一樣:facebookPlurk無名相簿  (在台灣,學生比較常使用這三個平台) 。學生們到處 打卡貼自拍照分享有感覺的名言佳句轉貼覺得很棒的文章寫簡短的心得註解,甚至 開自己的心情狀態;他們願意分享的資訊,遠超過這些看衰的人所能想像。不僅願意分享,他們還喜歡在這些平台瀏覽其他人分享的資料,順便給點回應。他們每天作這些事,一天不能做,他們就渾身不對勁。


願意分享自己
喜歡觀摩別人樂於和別人互動回應,這不就是所有大學希望學生們在自家 e-portfolio 上做的事嗎?說穿了,各大學 e-portfolio 平台使用率沒想像中高,是因為『學生不喜歡這個平台』而不是如看衰的人所言『學生不喜歡記錄自己的歷程』。


各大學的 e-portfolio 平台都屬於 僅限校內學生使用 的封閉平台,有些學校甚至採完全保護,不先登入平台就看不到任何學生的 e-portfolio 成果。大部分願意分享自己歷程的學生主要是因為:
  • 想讓別人知道自己活的多精彩
  • 以分享為樂,相信知識是越分享越多
  • 希望透過歷程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喜歡分享歷程的學生就是希望 透過分享得到回饋,並且 把這些回饋應用在當下的校園生活。封閉平台,因為使用族群僅限校內成員的關係,所有想要的效果都得打折:
  • 想要展示自己,在封閉平台只方便校內成員觀看
  • 想要分享知識,在封閉平台只方便校內散播
  • 想要找新伙伴,封閉平台使用族群只有校內成員

或許有人會認為:『有些學校的 e-portfolio 可以開放給外校人士看,也不全然是封閉啊!』當然,透過權限設定、善用各種連結資源,這些學校的使用者還是可以把他們的資料與外界串連;所需要的,就只有一些在各平台間操作的功夫。(就好像有人還是會找個空間寫部落格而不是直接寫在社交網站) 不過,這不是本文要討論的範圍~

在我看來,縱使新融入教育理論來設計、加入資料庫資料自動介接功能、增加分享權限控管機制,校園中對 e-portfolio 的應用策略與早期個人網頁系統依然沒有太大的差異。在校方主打『替履歷加分』、『進行個人反思』來鼓勵學生『默默耕耘,但求四年磨一劍』時,學生已經懂得利用社交網路服務來進行校方希望他們進行的事情、甚至做的更精彩。

早些年,有些大學強制規定學生必須製作自己的個人網頁;對那些 不願意深入探究學生需求 的學校而言,強制規定學生製作個人 e-portfolio 也不是不可能歷史重演。反正,在某些師長眼中,打著『為你好』大旗,沒什麼事不能做。只是,進行強制規定之前,請把 Learner Centered 字眼從所有平台文宣中拿掉吧!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早期採用』轉個身就變成『早期轉移』

『平台使用率有沒有可能達到 100%?』

相信每個校園平台推廣人員都曾經收到這種期望。(如果還沒收到,只有兩個可能:1. 做的還不夠久、2. 該去檢查一下耳朵)

用政策跟功能強制綁定,平台使用率一定可以達到 100%,但,這與教育多元化發展背道而馳。因此,推廣團隊必須想方設法 吸引 校內師生使用。大學校園大規模 e 化,動作快一點的,進行十年了,眾多校園教學平台中使用率最高的就屬 LMS 。統計過去幾年 LMS 使用率時發現:『成長似乎有個極限...』面對使用率極限這個問題,大部分推廣人員總會經驗老道的提供兩種標準解答:
  1. 某些課程屬性不適合使用 LMS 輔助進行
  2. 某些教師不願意使用 LMS

果真如此嗎?

記得我還是小大一時,有些教師會在課堂上解釋:『我的課不適合用投影片講解!』在那個年代,為了上課時要寫板書還是用投影片輔助進行,教師間出現支持與反對的不同意見。現在,教師們大多已經認知,有些課程內容是可以利用投影片進行的;就連當時最常被拿出來當作反方立場、強調動手實做的實驗課,現在教師也會用投影片展示一些不容易出現的情境,幫助同學們認知。他們知道,這世界不只是『全有 VS 全無』,而是可以 相輔相成

課程一定會有課程教材,就算畢業專題課程,也會有進度規劃、團隊分工技巧、實驗室儀器操作...等教材。最廣受教師認知的 LMS 角色定位,就是用來管理教材。除非教師有專人幫忙管理教材,否則,以『課程屬性不適合使用 LMS 輔助進行』當作解釋不使用的唯一理由,實在有點牽強。(過去進行的問卷,有學生對於那些沒使用 LMS 提供教材的課程寫下類似的補充意見:『感覺虧到了。』)

教師不願意使用 LMS』,才是大部分推廣人員心目中的關鍵原因。但是,在我進行推廣的過程中,我持續遇到一些上了年紀、大半輩子對電腦不熟的教師,超級認真的做筆記、學習如何利用 LMS 輔助經營課程。他們只是比別的教師晚採用,絕對不是某些推廣人員認為的『拒絕科技』。

教師們陸續學著使用,為什麼平台使用率成長會遇到瓶頸?

我們複習一下技術採用生命周期 (Technology Adoption LifeCycle):
圖片來源:http://wiki.mbalib.com/zh-tw/%E6%8A%80%E6%9C%AF%E9%87%87%E7%94%A8%E7%94%9F%E5%91%BD%E5%91%A8%E6%9C%9F

前兩類使用者:創新者(Innovators)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相信大部分推廣人員都很愛他們,新平台推出,第一時間就拜訪他們尋求合作;他們通常都願意配合,成為校園典範。推廣人員接著繼續找其他合作對象(早期大眾(Early Majority)),提升平台使用率。


校園平台,受限於開發資源、校園文化風氣等種種因素,不允許也沒辦法 進行過於頻繁的改版。

同時期,網路上各大免費平台因為競爭,頻頻改變自己以迎合使用者需求。十年前 LMS 剛引進校園時,與同時期其他網路平台相比,確實存在優勢;十年後,因為改版更新速度的差異,再加上全世界網路主流使用者風氣的變化,LMS 提供的服務早已相形見絀。

這種情況下,勇於嘗試的 創新者 早期採用者,他們會選擇哪一邊?


實際瞭解,有越來越多教師利用免費網路服務輔助教學:管理教材訊息傳遞小組作業作品展示。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持續有教師加入使用 LMS,使用率成長卻遇到瓶頸。

早期大眾往往會參考早期採用者的情況,決定自己下一步該怎麼走。也就是說,目前陸續選擇使用網路免費服務的創新者早期採用者,未來極有可能吸引更高比例的教師跟進。在 LMS 中,教師的課程經營策略主導學生如何使用這個平台,所以,教師轉移陣地代表學生也會跟著一起轉移。


以前,免費網路資源幾乎只存在大學校園中;現在,免費網路資源不僅百家爭鳴,功能與服務在某些面向還勝過校園平台。在形勢比人弱的情況之下,校園平台維運策略如何制訂才能獲得使用者青睞?

免費網路資源與校園平台,並不全然是競爭關係;相反的,前者甚至願意提供與教育機構合作的空間。當然,校園平台也可以繼續堅持走自己的路,以不變應萬變。只是,當數位原住民 (Digital Natives) 已經成為校園絕對多數的情況下 (現在有越來越多 80 後助理教授加入教職行列),想要提升校園平台使用率,我想,端看誰先成功站到巨人的肩膀上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你的目標族群真的在乎『省時省力』?

『這個功能幫你 省下很多時間!』
『這個功能讓你 少花很多力氣!』

從學生時代接觸科技融入教育、到投身在這塊領域打滾,一直可以聽到這樣的推廣用語,而且在推廣活動中不斷重複強調。難道要吸引教師將科技融入教學一定得用省時、省力來吸引他們?進入行動時代、訴求隨時隨地(anytime, anywhere)便利性的今天,省時省力這個理由還有機會做為打動教師的主力賣點嗎?


所謂的省時省力,主要是透過電子佈告、數位教材發佈、群組訊息發送、數位作業繳交、線上測驗、即時互動統計、智慧型點名...等功能,省去一些班級管理、教材管理的庶務工作。但,教師們真的在乎科技能不能幫忙分擔這些工作嗎?在中小學校園,因為沒有學生幫忙,所以教師們得自己親手進行所有庶務工作。能利用科技幫忙省點時間、省點力氣,教師們就有更多時間進行教學活動,所以這些功能對他們而言頗具吸引力。

大學校園呢?

是不是曾經聽過研究生朋友描述他們協助指導教授經營課程的經驗?沒錯!在大學校園中,擔任指導教授的教師們有不少將班級管理、教材管理等花時間的庶務工作交由他們的研究生處理,自己專心進行教學活動。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把『省時省力』這些對教師們不痛不癢的誘因當作主要賣點,真的能吸引他們使用?

2011年10月推出的 iPhone 4s 新功能 Siri,讓原本操作就不複雜的 iPhone 變得更簡單,簡直就像是多了一位助理幫你處理一些無聊的操作步驟,看起來相當誘人~



在不考慮薪資的情況下,把一位真人助理和 Siri 擺在一起讓你擇一使用,你選誰?

2011年5月,台北市政府採購 45台 iPad 給各局處首長使用。半年後,2011年11月出現了這樣一則新聞: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那些卸下職務、政府停止提供助理聘用經費的政治人物分享:我開始學著在 FB 貼訊息我開始學著自己上網訂高鐵票我開始學著使用智慧型手機...等類似的現況描述。再便利的功能還是得花時間摸索,遇上設計邏輯跟自己習慣不同的功能,還得強迫自己改變習慣。有個真人助理多好,事事都能配合老闆(還知道該如何揣摩上意);新功能,助理會負責學會,老闆語音命令一下,他們就利用新上手的功能來處理。

以此類推,研究生 VS 標榜省時省力的教育科技  擇一使用,指導教授們會選誰?

有人主張:『指導教授們聽過之後有印象,說不定會轉請他的研究生學會使用。』就算真是這樣,也不過是研究生利用科技輔助處理課程庶務,而不是教師利用科技輔助教學。


經過這些年來的發展,科技融入教育推廣人員呈現 M 型化發展:一端,不斷審視大環境變化、結合教育理論與實際應用的經驗,修正推廣方式;另一端,荒於更新自己,持續使用早期資訊管理的觀念與方法繼續努力。也因此,到現在還能看到以標榜『省時省力』為主軸的推廣方式。

不是說不可以使用『省時省力』當作推廣內容,而是:
不該是推廣主軸、甚至不該是唯一賣點

越來越多 80 後助理教授出現在大學校園中,這些 Y 世代 的教師從小就生活在充滿科技的環境,對科技熟的很;而年紀大一點的教師,經過這些年的使用,也累積了不少經驗。這些教師已經瞭解,科技融入教育的價值不在於進行省時省力的教學,而在於提升教學品質、增進學習成效的可能性(Potential)。大環境不斷在變化、目標族群的資訊素養也不斷提升,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推廣人員,未來你們想找誰合作?能找誰合作?
     

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推廣人員,你該是『專家』還是『內行人』?

電影心靈捕手 (Good Will Hunting) 中我覺得最經典的橋段,就是 Sean Maguire 與主角 Will Hunting 進行第二次治療時,在湖邊的這一段對話:


我沒上過戰場、也沒實際參觀過 Sistine Chapel,整段對話中,我唯一能些微體會的,就只有其中這一段:

I ask you about love, you'll probably quote me a sonnet. But you've never looked at a woman and been totally vulnerable. Known someone that could level you with her eyes. Feeling like God put an angel on earth just for you. Who could rescue you from the depths of hell? And you wouldn't know what it's like to be her angel and to have that love for her, be there forever.

中文翻譯:
問愛情,你會引述十四行詩,但你沒看過女人的脆弱,她能以雙眼擊倒你,感覺上帝讓天使為你下凡,她能從地獄救出你,你不了解當她天使的滋味,擁有對她的愛,直到永遠,經歷這一切。(翻譯出處:心靈捕手經典台詞)


一段感情,從雙方最初的第一個眼神交會、第一個微笑、第一句話,到終結的最後一次回眸、最後一句話,經歷許多大大小小刻骨銘心的過程,所有值得細細品嚐的回憶、感情發展的關鍵,全藏在這些細節中。經營、體會這些細節需要一些日子,閱讀幾本感情經典著作一天就夠了。對於沒有 機會 時間經營感情,卻又希望快速累積感情觀的人而言,閱讀是最快、最容易、成本最低的方式。只要看過幾本書、加上能言善道,實際感情經驗 = 零的人也可以論述頭頭是道的感情觀。


Apple 最有名的產品傳教士 Guy Kawasaki 在他的 What I Learned From Steve Jobs 中提到:

Experts are clueless. Experts—journalists, analysts, consultants, bankers, and gurus can’t “do” so they “advise.” They can tell you what is wrong with your product, but they cannot make a great one. They can tell you how to sell something, but they cannot sell it themselves. They can tell you how to create great teams, but they only manage a secretary. For example, the experts told us that the two biggest shortcomings of Macintosh in the mid 1980s was the lack of a daisy-wheel printer driver and Lotus 1-2-3; another advice gem from the experts was to buy Compaq. Hear what experts say, but don’t always listen to them.

中文翻譯:
專家其實是“磚”家
各種專家(記者、分析師、顧問、銀行家等)都不“做”事,所以他們“提建議”。他們能告訴你產品問題出在哪裡,但他們做不出更好的產品。他們能告訴你如何銷售產品,但他們自己卻賣不出去。他們能告訴你如何打造牛逼的團隊,但他們只管理自己的秘書。比如專家曾在80年代告訴我們Mac有兩大缺點,不支持菊輪式打印機驅動和Lotus 1-2-3;還有專家建議蘋果收購康柏。專家的話是要聽,但別唯專家馬首是瞻。(翻譯出處:我從喬布斯身上學到的12節課 )


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婚姻專家的婚姻生活像不像愛情小說那麼甜蜜?感情專家換情人的速度會不會比換手機還快?

前幾天剛好有這麼一則關於電影怎麼拍的新聞 - 黃恆獎:賽德克太重史實 難進國際市場

清朝詩人孫洙在《唐詩三百首序》中提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只要閱讀的資料夠多、多到讓你在討論特定領域時可以侃侃而談,就算你拿不出任何實際成果,一般對該領域認識不多的人也會以為你是專家。

這些年推動科技融入教育,遇到形形色色的合作對象,我最怕遇到兩種人:埋頭瞎幹型背誦課本理論型。接連幾次參與人才招募討論,在這塊產業發展漸趨成熟的現在,埋頭瞎幹型已經不太有被新聘用的機會。剛畢業的本科生、或是剛轉換領域的轉職者的背誦課本理論型,通常會認為『大學教授們擅長做研究,如果想說服他們採用科技輔助教學,一定得用教育理論包裝,不然他們一定不感興趣!』為了讓大學教師願意撥出時間聽自己提案、或是為了掩飾自己經驗不足,他們會用盡全力搬出讀過的教育理論、資料向對方說明;在可選擇的情況下,他們選擇花時間讀論文、教科書讓自己腦袋知識庫快速累積的意願,多過選擇花時間參與合作案的實際執行。

在背誦課本理論型的推廣人員眼中,唯一目標是『說服老師採用科技輔助教學』,教師採用後如何進行、使用的成效如何他們通常不太關心,因為他們要忙著再去讀新出爐的教育理論,立志成為這塊領域的專家。回想我們自己的日常生活,那些產品售出之後就不太想理你的舌燦蓮花推銷員,我們如何評價他們?

中國微博行銷教父 杜子建 在演講中曾經提到:『專家人和內行人是有區別的,用專家別人不信你,用內行人人家信你。(杜子建:電子商務企業如何玩轉微博)  拆開來問,多數人第一直覺會認為專家和內行人是一樣的,但如果擺在一起時通常會這樣區別:內行人是識貨的老經驗、專家是讀很多資料的研究員。教育部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對兩者分別下了定義:
專家:精於某種學識或技術的人。
內行人:對某種事情或工作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或素習某種行業技藝的人。

我自己是使用者,我喜歡把時間花在聽那些早我幾步使用的內行人說,而不是聽那些站在門外看大家如何表演的專家評論;內行人知道實際運作會遭遇什麼情況、能快速引導你進入狀況;專家對於實際運作的細節,通常只能請你自己摸索。那些只看一些資料就來推銷的專家,我完全沒有聽他們介紹的意願。 (請參考: 等你肯用自家產品之後我們再開始談 )


利用科技輔助教學,大學教師們是教育者也是使用者。對科技,他們可能不是哪麼瞭解;但是,對於應用科技輔助教學,他們絕對會有你意想不到的實現方法,源自於他們多年教學經驗與科技融合激盪出來的實現方法。在合作的過程中,與其說推廣人員輔助教師把科技導入教學場域,不如說教師運用他們的教學智慧讓我們見證教育的改變。這些改變,會因為教師個人特質、教學內容、當地文化而有很大的差異。

回想當初研究所修課時,期末我問王緒溢老師:『從事 Learning Technology 這塊領域有沒有什麼 Know how?(當時他在某教育產品公司擔任高階管理職) 王老師思索了一下回答:『不要忘記怎麼教。』相當受用的一句話!簡單來說,推廣人員付出心力自己授課與教師進行高度合作,目的就是為了不讓自己忘記教學的過程、目的與核心價值,並且熟悉教學場域中發生的大小事,成為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內行人,而不是只看資料的專家。

吸收新知、保持自己的成長對於推廣人員而言是一定要的,但這不應該是唯一的目標;我們的責任是選擇合適的產品、機制導入,讓教師們融入教學、激盪出適合他們的教學模式、創造新的校園文化。推廣人員是在參與校園演化,而不是站在一旁指揮、觀察變化。如果只喜歡讀資料、觀察分析,不妨考慮轉換跑道繼續深造,往研究領域發展。如此一來,對自己、對這塊領域未來的發展才有意義。
                          

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冷門平台中的熱門功能,棄?保?

設計受歡迎的平台!

這是很多線上平台團隊時時放在心上不敢忘記的一句話,不管是必須考量營利模式的商業團隊、或是領有政府補助的校園團隊。但是,這短短 8 個字的一句話,要實現真的非常不容易...

經過這十年 e 化的努力,校園中陸續出現各式線上平台,有商業平台、也有自行開發平台,這些平台功能五花八門,有廣受師生歡迎的功能、也有被使用者決定老死不相往來的功能。今天看到一篇文章 Pivot-創業家最重要的本領 裡面提到:

從你的產品和市場互動的結果,挖掘出一個新的方向,然後調整組織的策略,重新出發。創業團隊需要 Pivot 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市場往往不是你想的那樣。唯有把產品丟出去,你才能從中萃取出新的出路,新的商機。


依上面的邏輯,受歡迎的校園平台功能應該獲得較多的重視,並發展出不一樣的應用。但是,現實校園中,鮮少看到這樣的發展模式;比較常見的,是最近世界上有哪套熱門教育理論、教育研究學者們覺得這個有搞頭,平台團隊就依據此理論開發功能。有教育理論當靠山,讓設計團隊相信用了這個平台之後,教師可以教的好、學生可以學的好。


Pivot-創業家最重要的本領 文中舉了 BloggerFlickerTwitter 三平台為例子,這些目前大受歡迎的平台,當初僅只是原來平台的其中一項功能;營運的過程中,團隊成員發現某功能特別受到使用者青睞,因此來個見風轉舵,轉發展這些受歡迎的功能成為新平台。

校園要進行這種見風轉舵的決定,難不難?

一般而言,校園平台往往靠政府補助才得以建置,轉型平台會面臨什麼問題?要校方關掉花錢買來的功能(商業平台)是一項難過的抉擇,因為會讓出資者覺得『這筆錢花的真不值得』;更不用說關掉辛苦規劃、開發出來的功能。面對這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功能,最常聽到的聲音就是:『放著吧,總是有人會用。』

所以,校園現況大多是:望靠熱門功能提升整體平台使用率。



如果熱門功能正好與平台核心價值相符,恭喜你,平台成功了!BloggerFlickerTwitter,他們獨立出來的功能和原來的平台核心價值相去甚遠,我們想像一下,如果當初不轉彎、堅持嘗試用與核心價值不太相關的熱門功能提升平台使用率,現在會是什麼情形?

Learner centered,每個人都說的出來,所有校園平台開發團隊也都告訴你:『我們依此精神進行設計!』。如果用料理來比喻:
  1. 精心調配的料理,只關心營養,不在乎色香味
  2. 烹調你愛吃的食物,完全不關心營養與否
  3. 配合你的飲食習慣,調配營養又美味的料理
你平常使用的校園平台,你覺得符合上述哪一點呢?

2011年9月7日 星期三

我也是使用者,我如何才會愛用 LMS?

在大學校園中,基於種種因素考量,LMS 控制權主要集中在教師手上,學生們除了當一般的使用者,基本上是不具有課程經營權限的。2011年1月我寫了 為什麼一定得愛用LMS,當時的我正處於自己制約自己的狀態,一心只想著『如何提升經營 LMS 的意願』。

雖然處於被制約的狀態,我還是一直想方設法蒐集使用者意見:問卷、訪談、平台統計數據,從資料交叉分析中,想辦法找出能吸引大家愛用 LMS 的關鍵(偏斜的出發點,當然沒能找到什麼突破性的關鍵)某一天,我思索著我偶而會利用線上自學課程進修,我也算是使用者,眾自學平台中,到底哪一套 LMS 最吸引我呢?


平地一聲雷!

關鍵不是平台功能、也不是課程活動模式...

對我而言,能學到知識的 LMS,我就會愛用。關鍵就是最原始的出發點:能學到想要的知識!

悖離這最原始的出發點,其他任何的平台功能、推廣策略,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處方。當然不是指教師得一肩扛起 LMS 內容經營的重責大任,如果這樣認為,就會再度掉入之前制約我的框框。

事實上,校園中已經存在豐富的學習資源,只要稍加整合,就可以產生不少自學課程。例如:社團經營技巧、獎學金申請、電子資料庫使用訣竅、實驗室注意事項、輔系學程規劃...等,甚至住宿安全、打工注意事項,這些資料,相信大家都曾經在學校網頁上看過。可惜,使用者閱讀這些網頁資料時,往往雜亂無章,事倍功半。把上述散佈的資料,分門別類整理成有系統、有次第的 LMS 自學課程,不僅增加平台內容豐富性,最重要的,可以讓需要的使用者有系統的完整掌握資訊。

除了上述資料,校園中眾多的學生社團、教職員社團,也有豐富的現成資料可以編製成相關課程;再加上校園講座、演講等影音資料,現階段的大學校園已經有足夠的潛力將 LMS 打造成豐富的自學課程寶庫,而不單單只是正規課程的輔助空間。可選擇的資源夠豐富,使用者願意使用 LMS 的意願自然大大的提升。

知識永遠不嫌多,有沒有可能再多一些資源呢?

當然有!世界上永遠存在著熱心的素人教師,只要架好舞台提供他們揮灑的機會,他們都願意分享他們的知識,甚至是不求回報的免費奉獻。他們目的很簡單,就只是為了和大家分享他們學習、吸收後的知識,讓其他人少走一些冤枉路。

例如,這幾年在台灣較少被提起,卻在2010年3月美國歐巴馬政府出版的《改造美國教育:科技輔助學習(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 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教育白皮書中被視為成功案例的網路學習城市 - 亞卓市(EduCities)。當時,有不少熱心的網友在亞卓市建立課程、規劃課程進度、分享他們的專業知識。在眾多教師中,有位開設 Visual Basic 課程的康康老師(不是唱歌的那一位)相當受到注目,因為他才12歲。這些開課的網友有不少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全職教師,甚至還只是在學學生。

又或是廣受媒體報導、連比爾蓋茲都稱讚、獲得 Google 200萬美元資助的一人學院 - 罕學院(The Khan Academy)。學院創辦人 Salman Khan 開始錄製課程時,他是位避險基金經理人,課程內容也不是他賴以維生的金融專業,而是中學課程的問題解說。



這樣子的 LMS 內容擴充概念真的好嗎?有實現的可能嗎?

目前的大學校園,只有特定單位可以開設公開課程;上面提到的課程建立模式,勢必影響現有的課程開設制度。從使用者的角度而言,當然是舉雙手贊成;但是,從校方的立場呢?從上面提到兩個例子的歷史來看,素人開課,可受到不少各界 專業 人士的批判呢!或許,可以暫時撇開素人開課的構想,先把那些已經存在校園中的現成資料彙整成自學課程,畢竟,這些校園網頁上的資料都是先經過檢核才會公布在網頁上;彙整已經被檢核認可的資料,反對的聲音一定會少很多。

現有的 LMS 功能絕對足夠滿足一般應用,與其再開發新功能,期待利用新功能吸引更多人愛用,不如將資源轉為編製豐富的課程內容。想要吸引使用者愛用自家 LMS,我現在說:
 
內容才是王道!

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

有才無德是毒品,那無德無才呢?

2011年7月,洪蘭教授發表了一篇文章『有才無德是毒品』。
 

在洪蘭教授的眼中,那些只求利用組織資源讓自己成長、不思如何報恩的人對組織而言是毒品。為什麼用毒品來比喻?我想是因為:有某種功效、特定情況可以適量使用、長期使用不僅沒有幫助反而會害了你。如同慈濟基金會醫療志業林俊龍執行長在 得才留人用人不疑 一文中表示:『有德無才,限制使用』。

洪蘭教授引用司馬光的話:『德勝才者謂之君子,才勝德者謂之小人,自古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皆才有餘而德不足。』文末再引用一句俗語:『有德有才是上品,有德無才是中品,無德無才是庸品,無德有才是毒品。』似乎,有才無德是人類最大的敵人,我們一定要想辦法防範這些亂臣敗子進到組織中。

有才有德、有才無德、有德無才、無德無才,上述四類人,有才無德真的是最危險的嗎?

林俊龍執行長在 得才留人用人不疑 中表示:『無德無才堅決不用』。如果無德無才真如俗語說的是庸品,為什麼他會堅決不用?組織中進用一些庸才不早已是普遍被認同的人力資源配置策略嗎?

一般人聽到無德無才,通常會這樣反應:『無德無才,根本不構成威脅!』
或是:『就算不小心聘進無德無才的員工,一定很快就會被開除,不值得討論!』


無德無才真的都能在第一時間被挑出來剔除嗎?


根據我的觀察,無德無才的人,在工作上會出現下列情形:
  • 他們無才,所以工作上不會有出色表現。
  • 他們無才,所以工作上無法負擔重責大任。
  • 他們無德,所以他們不在乎為了自保而說謊。
  • 他們無德,所以他們不在乎為了利益陷害團隊。

天哪,好可怕!

無貢獻、會說謊、扛不了責任、不惜陷害團隊,有這種員工,還需要對手打擊你嗎?

光是扛不了責任 + 會說謊,你就得花費額外的精力去檢驗交辦給他的任務,後頭還有更嚴重的陷害團隊。無德無才最喜歡滿腔熱血的新鮮人加入組織,因為什麼都不懂,他們可以盡情利用;直到滿腔熱血的年輕人受不了走人,他們再順勢補上一腳:『年輕人,抗壓性低(雙手一攤搖搖頭)』。這種行徑不只斷了組織生命力,受到如此挫折的年輕人,下一份工作他們會怎麼表現? 他們會不會覺得:『培養專業有什麼用,用盡心機爭功諉過就好了...』?如果沒有年輕人可以利用,他們就用巴結、黑函、陷害等手段來對付其他員工。

如果沒有在第一時間下手剔除無德無才,等他們稍稍長大一點,刀砍下去時普遍是鬧的組織滿城風雨;如果讓他們長更大再搞串連,刀砍下去,組織不死也去掉半條命了。
有才無德的人對組織的傷害:輕則帶藝跳槽,重則侵吞整個組織。
無德無才的人對組織的傷害:砍得慢組織雞飛狗跳,砍得太慢組織被腐蝕殆盡。

利用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查詢 :『動物體內的細胞因發生不正常增生所形成的一種惡性腫瘤。其對周圍組織具有高度浸潤傷害性,使病灶發生轉移,並引起惡病質,而導致死亡。
  
如果有才無德是毒品無德無才在我看來是癌細胞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一旦讓癌細胞擴散,組織就來日無多了.....

    

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利用 Google 免費服務,你也可以創造 LMS 環境!

2011年6月,美國懷俄明州(Wyoming)政府宣布正式利用 Google App 來進行公務文件交換,包括:電子郵件(e-mail)、行事曆(Calendar)、文件(Document)。


為了宣傳這個成果,Google 製作了一段影片:


根據報導,懷俄明州與 Google 合作,利用 Google App讓一萬名州政府員工進行日常作業,每年可省下約 100 萬美金的預算。(我試圖去查該州年度預算,想瞭解100萬佔了多少比例。卻發現,我看不懂那些複雜的預算說明...)

一直以來,就算採用 Open Source LMS(如:Moodle、Sakai),使用單位還是需要聘請資訊人員管理系統、採購伺服器主機、建置機房環境、租用網路頻寬.....等;那些使用商業版 LMS 的機構,除了上述費用之外,還得負擔授權費。對於那些想要採用 LMS 但是預算不足的機構,除了租用 LMS 空間之外,還有沒有別的替代方案呢?有沒有可能像懷俄明州一樣與 Google 合作呢?要如何申請才能和 Google 合作呢?

師生數不多、預算不足的機構,其實可以利用 Google 提供的免費服務組合出 LMS,甚至在某些應用層面上,這些免費服務還超越了一般常見的 LMS。我們唯一需要申請的,就只有一組 Google 帳號;無須和 Google 洽談合作模式,最大的損失可能就是 Google 不會幫你拍宣傳影片。(真是往臉上貼金,都已經沒人沒錢了,想談合作,Google 應該也沒興趣....)

怎麼做?

和懷俄明州員工們一樣,我們首先需要 Gmail、Google Calendar(日曆)、Google Docs(文件)三個免費服務,完成教材分享、信件通知、教學行事曆等行政層面的工作。但是,這樣還不夠,最重要的教學活動呢?當然是利用剛推出幾個月的 Google+ 來進行。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如何把這四個免費服務合體成 LMS:



  Gmail 

最基本的應用方式,就是收發信件、設定發信群組,可以替代 LMS 的信件發送功能。當然,Gmail 有進階的應用:工作表邀請

LMS 雖然也有工作表的功能,不過和 Gmail 一比,功能就相形陽春了。Gmail 工作表可以和郵件結合,閱讀信件的同時,可以根據任務,直接將信件增加到工作表中,不用再額外手動輸入。活動邀請功能,目前常見的 LMS 都沒有提供。透過 Gmail 邀請功能,系統會自動把活動時間同步排程到受邀者的 Google Calendar(日曆),受邀者無須另外自行輸入。當然,不只是會議活動邀請,作業繳交,老師也可以利用邀請功能通知學生,透過學生的回應(參與與否)不僅可以確認學生是不是都知道作業繳交這件事,再加上學生自行設定的 Google Calendar 提醒功能,也可以提醒學生 別忘了 作業繳交時間~

詳細操作可以參考 電腦玩物 的 :
  1. 如何利用Gmail Tasks工作表規劃郵件分工處理流程?心得分享
  2. Gmail 內建約會邀請功能,還可整合Google Calendar揪團喬時間

  Google Calendar (日曆)

行事曆功能,對於學習來說是很重要的;我在 可以多加利用 LMS 資源之行事曆篇 中曾經提到的:老師、助教只要花點時間輸入,全班成員(老師、助教、學生)一登入,就可以知道未來幾天有什麼活動。遺憾的是,常見的 LMS 行事曆功能,無法和外部行事曆進行同步,也就是說,你不登入 LMS 還是看不到老師輸入的事件。Google Calendar 就不一樣了,就算你不登入,設定提醒的時間一到,系統會自動發送提醒信件;如果使用行動裝置進行 Calendar 同步,時間一到會直接在螢幕上跳出提醒訊息。而且,Google Calendar 可以設定不同的公用行事曆,老師無須擔心因為輸入課程排程資料而擾亂了自己的私人行事曆。

詳細操作可以參考 重灌狂人 的 :
  1. 新增公用的 Google 日曆,和大家共同編輯輪班班表、社團活動或會議、旅遊行程!

  Google Docs (文件)

統計教師們在 LMS 上的應用方式,採用率最高的就是利用 LMS 讓學生下載教材;根據非正式訪談學生,對於那些不願意在 LMS 上放置教材、補充資料的課程有什麼看法,學生們表示『修那門課感覺比較虧...』;也曾經有老師表示,應學生要求他才把教材放到 LMS。不管什麼理由,放置課程教材在網路上讓學生下載似乎已經成了目前的主流。

利用 Google Docs,教師除了可以建置樹狀資料夾,方便進行教材管理之外,還可以設定資料夾分享,讓學生下載教材;透過權限設定,教學助理可以協助整理教材,減輕教師負擔。另外,學生之間也可以利用 Google Docs 功能完成小組作業:建立共享空間、共同編輯文件。

詳細操作可以參考 電腦玩物 的 :
  1. Google Docs全新協作功能上線,即時多人編修與對話通訊窗口
  2. Google Docs 文件管理全新介面上線,優先權排序、更簡潔快速

  Google+ 

SNS (Social Network Services)盛行之後,利用 SNS 輔助教學的探討就不斷出現。很棒的構想,也有不少成功的實驗成果。訊息傳遞在課程經營中非常重要, SNS 傳遞訊息的便利性也是無庸置疑的。雖然好處多多,但實際要運作時往往是:老師有自己的社交空間、學生有自己的社交空間,在沒辦法控制訊息誰可以看到的情況下,誰會想把老師、學生加到自己的聯絡清單中?(這和大多數上班族堅持不把主管加為 Facebook 好友是類似的 )Google+ 的社交圈模式,正好避掉這個問題;師生們可以放心的把對方加到聯絡人清單中,透過限定開放的訊息,不用擔心訊息被不對的人看到。(自己手誤按到的不算...)

透過 Google+ 發佈課程訊息,每一件事都變成可以回應的討論串;不管是教材發佈(貼上 Google Docs連結)、議題討論、課程公告,學生都可以針對該事件回應,所有回應內容也能夠被聚焦,這在 LMS 上是難以做到的。方便的互動功能,降低互動的門檻,對於師生互動頻率的提升,我想是有幫助的。

圖片來源:http://plusgoogletw.blogspot.com/http://plusgoogletw.blogspot.com/


或許有人會說:Google+ 又還沒正式開放....

目前每個 Google+ 帳號擁有150個邀請名額, Google + 使用者已突破千萬,以一千萬計算,可以發出的邀請數高達 15億,這是 Facebook 使用者註冊數的兩倍。這種數量,幾乎可以算是全面開放囉~

另外,上面提到的四個服務目前都有 Mobile App 可以選擇,使用者可以挑自己合用的下載雖然大家都下載哪些評價最高的)一般的 LMS,目前仍得在系統上安裝額外的行動套件才能接受 Mobile App 連結。


其他具有教學應用潛力的 Google 服務,如: Google Site(協做平台)、Google Groups(網上論壇),雖然加入這兩個工具可以滿足更多教學需求,但是我認為:
  1. 這兩個服務嚴格來說沒那麼親民、受歡迎程度也低。(特別是 Google Site)
  2. 除非打算進行全虛擬教學,進行混成式學習(Bleneding Learning)利用上面四個服務就足以滿足大部分教師的需求了。

提了這麼多優點,看起來非常吸引人,不過對於組織經營管理來說,免費服務的資料都存別人家的主機上,沒有權限可以調閱;如此一來,沒辦法統計整個組織的使用情況。而且,免費服務最常被質疑的:無法確定服務什麼時候會停止。但是,如開頭提到的,不是每個機構都有足夠的預算可以負擔自行架設 LMS。這裡提供了一種組合模式,在最小的使用者前置準備之下(只要申請一組 Google 帳號),預算不足的單位也有機會利用免費服務組合出 LMS 環境。
 

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從Yahoo!摩人計畫看校園知識分享策略

校園與科技結合利用科技輔助教學,上述兩件事是全世界高等教育界普遍認同且不斷努力進行的日常活動。雖然教育界這樣認知,可是,實際推動起來並沒有那麼一帆風順 ....

導入科技輔助教學的過程中,一定會有些教師願意率先採用、而且還用的出色。這些快速上手的教師,往往會被邀請分享使用情形、心得、未來展望;校方期望透過這些分享,吸引其他教師跟進、帶動校園風氣。



目前最常見的教學經驗心得分享方式有三種:

  1. 校園刊物記者專訪教師,編輯心得報導
  2. 舉辦工作坊,邀請教師演講心得
  3. 派遣攝影團隊,將教師使用情況與心得剪輯成介紹影片
受限於資源有限,這些受邀分享心得的教師,通常是公益性、零酬勞,他們完全是基於教育熱忱。大學教師普遍很忙,研究、教學、進修、演講、家庭....把他們的行程塞滿滿。這些熱血的教師們不只願意擠時間出來學習新科技、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還願意花時間站出來分享,除了向他們表達至高敬意之外,我們是不是也該給他們一些實質的獎勵?

而且,如果有獎勵的誘因,還可以吸引一些正在觀望的教師,改變他們原來的時間規劃,撥出時間嘗試。但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怎麼做?唯一確定的,上述三種常見的方式還稱不上獎勵....

幾個月前,「Yahoo!奇摩摩人計畫」開跑。



什麼是摩人?摩人需要什麼條件?活動官方部落格這樣說明:

Yahoo!奇摩無名小站、Yahoo!奇摩部落格、Yahoo!奇摩知識+等服務平台中,甄選發文內容優秀的用戶,成為本計畫經營的Yahoo!奇摩摩人。當用戶獲選成為Yahoo!奇摩摩人後,我們將會依據該用戶所擅長的領域,為該用戶規劃與Yahoo!奇摩各頻道的合作,幫助Yahoo!奇摩摩人 獲得更多曝光機會,提升個人品牌價值


『提升個人品牌價值』聽起來相當誘人!如果我是教師,我會喜歡這個獎勵~

Yahoo 從自家各平台中,挑出優秀使用者作為合作對象。大學校園導入科技不也正是這樣?導入校園的科技五花八門,平台多、產品也多,校方從使用這些科技的教師中挑出 用的比較出色 的進行心得分享。

挑選摩人的概念和目前校園現況雷同,看來相當值得深入瞭解。


首先,這些被挑出來的摩人跟 Yahoo 如何合作呢?

關於Yahoo!奇摩摩人計畫 中,官方自問自答了下面六個問題:
  1. Yahoo!奇摩摩人將獲得什麼助益?
  2. Yahoo!奇摩摩人將需要做些什麼?
  3. Yahoo!奇摩摩人應依循哪些規範?
  4. Yahoo!奇摩摩人是任何合作案都非接不可嗎?
  5. 將會有人為Yahoo!奇摩摩人解說詳細合作方式嗎?
  6. 合作是永遠的嗎?
一般而言,教師能接受一次、兩次無條件合作活動,想要長期合作?先釐清權利與義務,他們才有可能考慮參與(他們真的太忙了)。不曉得如何與傑出教師洽談長期合作的權利義務時,釐清這六個問題,發展方向就出現了。


被挑出來的摩人這麼多,Yahoo如何歸類他們呢?

摩人列表 中可以看到,依照摩人擅長的領域分了 9 個類別,摩人比較多的類別,為了方便網友閱讀,會再拆分(這算是熱門領域嗎?)

大學在分類 科技導入傑出教師 時,大多是用『科技產品』歸類,例如:A平台、B系統、C產品。但是,大學教師的價值是教書、研究,不是使用科技產品啊.... 如果用『科技產品』來區分,和產品代言人有什麼不一樣(或許可以說明為什麼部分教師不願意在第一時間站出來分享心得,因為好像在替產品背書)師生們通常對於校方導入什麼科技產品沒多大興趣(除非是市面上當紅的3C產品),他們比較在意哪個領域有哪些教師教的比較好、如何教、有什麼教學成果。科技產品?不過是個輔助的工具罷了!產品會過時、會被替換,有價值的是教師們在各專業領域的創新教學經驗。考量創新教學在校園的永續發展,依照專業領域來分類是比較恰當的。



既然是合作,摩人們對 Yahoo 做出什麼貢獻?

合作動態 中可以瞭解,摩人持續為Yahoo的各類頻道產出優質內容:


摩人們持續創作,增加頻道內容;合作的方式包括:專欄作家、主題活動講師、發佈體驗文、活動代言人、接受專訪、活動出席、共筆網誌作者、嘗鮮活動體驗....等。看起來,雖然必須配合參加主辦單位舉辦的活動,但是,大致不離摩人們擅長的領域、活動模式。

同樣的模式複製到校園也行得通喔!教師依然利用科技輔助創新教學,偶而參加相關校園活動:接受專訪、參加心得分享、參與成果發表....之類的。沒有增加太多負擔。但是,互相合作之下,將更有系統的充實校園教學能量。


最後我們看看,Yahoo 幫摩人做了什麼?

透過 摩人動態 ,關心活動的網友可以知道摩人最近的活動成果:


有些摩人會舉辦活動、出書、參加比賽、接受媒體採訪,這些活動當然都有自己的曝光方式。但是,曝光管道永遠不嫌多!多一個管道,就有機會讓多一些人找到訊息。不在乎活動主辦單位是誰,只在乎合作的摩人是不是活動主角;只要摩人是主角,Yahoo 就把相關訊息公布在摩人活動官方部落格。(骨子裡有沒有過濾規則我就不曉得了...)

這模式非常適合導入校園獎勵勇於創新、願意分享的教師。勇於創新且願意分享的大學教師,活動成果往往非常豐富:研究成果發表、校內外演講、出書、獲獎、擔任評審、開放式課程....五花八門。但是,這些活動成果大多不會被用力放送(很多學生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老師有多優秀)。利用官方管道協助揭露教師個人成果,絕對有助於師生、社會大眾瞭解這些 傑出教師,提升教師個人品牌價值。



想把資訊傳給使用者,得從使用者角度設想:教師想知道同一領域的教師如何教、學生想知道自己的科系學程有哪些傑出教師校園中,大多由技術背景出身的教職員負責科技導入,因此進行推廣時,容易著重在單一產品功能面,而一般使用者關心的卻是整體應用面;再加上鬆散的宣傳方式,推廣能量不容易集中,珍貴的教師經驗分享往往就被掩沒在資訊洪流中。

比照 Yahoo!奇摩摩人計畫 模式在校園中推廣,雖然可能會發生『不上活動網站就不知道成果』,但是與先前鬆散的分享模式相比較,多了些細膩、多了些系統性彙整、多了些明確的發展方向。當教師知道自己的心得經驗將更有系統的被利用、雙方合作可以提升個人品牌價值時,願意站出來長期分享的教師勢必會增加。

目前唯一要擔心的:力求資源公平分配的校方願不願意打造明星教師~

P.S  2006-2008 年 Yahoo 推出的 摩人活動,在合作期間,摩人每月有固定酬勞;本次摩人活動沒看到相關公告,不確定除了上述提到的合作內容,是否還有額外的有價酬勞。

   

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

作弊時出現多餘的動作?你輸了!


中文片名:史上最大作弊戰爭
日文片名:That's カンニング! 史上最大の作戦?
首映時間:1996年8月10日

這部電影推出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中。當時同學們喜歡在考試時與老師切磋切磋,這部電影中使用的作弊方式,充滿實驗精神的我們,免不了測試一下實做的可行性。一樣的方式,有些人成功、有些人被老師擋下。當時,年少無知的我們認為:一定是手法不夠細膩,出手的時候剛好被老師看到。

畢業之後在學校服務,一下子多了很多監考的機會:期中考、期末考、大學指定科目考試、轉學考、研究所入學考....自己站上台監考,才體會到老師說的:『站在講台上,底下的情況一目了然』。多監考幾次,一定會遇到想作弊的考生,我也成功擋下好幾位。

我怎麼知道他們想作弊?原因我沒想太多,我就是覺得:他的動作透露出他想作弊。

簡單來說,就像是警察破案時,經常用來描述當初如何發現歹徒的成語 --『形跡可疑』。想作弊的人到底可疑在哪裡?

大家可以回頭再看一次文章開頭的影片,是不是有發現:每個想作弊的人,都會不斷確認現在是不是出手的好時機。不論是正出手作弊的考生、或是護航的考生,三不五時就會瞄一下監考人員在哪裡、觀察現在適不適合出手。在整間教室考生正忙著低頭書寫的同時,一個抬頭、一個轉頭在監考人員眼中有多明顯?很明顯!用眼角餘光就可以掃到了。


小心駛得萬年船 這句話一點都沒錯,但是,在你再三確認出手時機的過程中,你已經被監考人員盯上了。一旦被盯上,再精密的作弊技巧、道具,都不會有出場表現的機會!

一定有人會說:說不定考生真的是剛好抬頭而已....

確實,胡亂盯學生,影響人家考試情緒是不好的。所以,必須有一些進一步確認的動作。例如,在考生有動作時,故意讓他發現他已經被注意了。這時,大部分意圖作弊的考生都會露餡;他們會嘗試用他們生澀的演技,做出各種苦惱、沈思的動作與表情,試圖營造『我剛剛的動作是在思考,不是想作弊~』


還有其他可以判斷是否意圖作弊的多餘動作,為了保護監考人員的籌碼,這邊就不多提~

監考人員 V.S 意圖作弊的考生,就像是武術高手對決,一點點的小動作,都可以誘發對方做出反應。誰做出多餘、無意義的動作,被對方抓到,誰就輸了:

  • 發現監考人員的漏洞,不做多餘的動作,抓到時機立即出手並得手,考生得勝。
  • 發現意圖作弊的多餘動作,做出反制,讓考生毫無出手的機會,監考人員得勝。


多餘的動作要如何消除?


當然,試場環境沒這麼單純。有些監考人員、意圖作弊的考生,彼此還會作假動作試探對方。不管誰試誰,主導權絕對都在監考人員手上;考生再怎麼試探,只是徒增被盯上的機會。就算考生真的抓到了出手的機會,在下手的過程中,也難保不會失誤、或是被發現。有個閃失,就是扣級分、記過等重大處罰。

這篇文章不是教人作弊,而是說明 作弊很困難!

請大家記得好好唸書,堂堂正正的面對題目,不要去挑戰監考人員喔~

P.S 高中時親身實驗失敗的同學,後來姓名被貼在公佈欄並留下記錄....
         

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NBC Learn 試用心得

最近接獲試用 NBC Learn 的通知。NBC Learn NBC News 瞄準教育市場推出的線上影音資料庫,內容主要來自於 NBC News 過去的新聞、歷史影片。根據使用對象,分為:高等教育(Higher Ed)、K-12學校兩種版本。我這次試用的是高等教育版本。


NBC Learn 讓我想起在彩色 PDA 時代,台灣也有一套類似的產品:民視英語新聞行動有聲報。(現在產品網頁仍存在


我會想到這套產品,是因為雙方都是把過去製作好、公開播放過的節目內容拿出來販賣再利用。把新聞影音當作教材,支持的人普遍認為:內容經過編排、過濾,播出時受到多方監督,有一定程度的品質保證。

我以為 NBC Learn 是套新產品,不過,YouTube 上這段官方介紹影片早在2009年9月就被上傳了。過去 NBC見證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這段影片也充分嗅出他們自詡 NBC Learn 是參與新時代教材變革的重要角色。



試用版跟正式版功能使用上有什麼不同?從 NBC Learn 官網提供的比較表看起來,只差影片下載功能而已。


YouTube上面有一段 4 分鐘 NBC Learn 快速導覽:


簡單來說,NBC Learn 就是一套線上影音資料庫,關鍵是:影音來源都是 NBC 過去精心製作的。既然是精心製作,影片的附加資訊就比一般自由上傳的線上影音詳細。例如:每段影片詳細記錄了事件內容發生的時間(Event Date)、影片當初的播出時間(Air/Publish Date)。

畫面來源:NBC Learn

可能是產品鎖定教育用途,所以 NBC Learn 提供引用格式產生器,方便使用者在參考文獻中引用影片。

畫面來源:NBC Learn

NBC Learn 預設情況下,影片不會出現字幕。你可以開啟字幕功能,將字幕顯示在影片下方;不想被字幕干擾影片觀看品質的,也可以選擇開啟右邊的影片文字記錄。不過,目前系統僅提供英文字幕,沒有其他語言字幕可以選擇。

畫面來源:NBC Learn

畫面來源:NBC Learn

影片操作面板左下方,可以看到 NBC Learn 官方提供的下載功能,供使用者下載影片。因為我使用的是試用版,沒辦法測試這個功能。從官方介紹中,似乎得安裝專用的 Offline Player 才能觀看下載後的影片。誰也不能保證網路一輩子都不會出問題,萬一上課要使用時,網路剛好掛了,老師就得臨時變更課程啦。所以這個下載功能對於使用 NBC Learn 的教師而言還蠻貼心的。之前某 LMS 的 Regional Vice President 在台灣展示系統時網路出問題,碰巧沒有準備影片檔,現場員工一片慘默....

其他功能,如:關鍵字搜尋、儲存播放清單等,NBC Learn 也有提供,不過這部分和其他類似系統大同小異,所以就不多做介紹了。

在影片內容分類方面,NBC Learn 根據學科領域,做了詳細的分類,每個類別中進一步再細分子類別。這樣的分類,對於使用者想觀看某領域所有相關影片時挺方便的。

畫面來源:NBC Learn

雖然目前 NBC Learn 上的影片數量不算少(官方沒有公佈詳細影片數量),但是也沒有多到讓人看不完的程度。例如搜尋 "Learning Technology",只找到兩段影片:

畫面來源:NBC Learn

但是,新聞影音每天都在新增,NBC Learn 也持續在擴大影音資料庫。所以,假以時日,NBC Learn 某些主題影片數不足的問題是可以被改善的。


既然是屬於教育領域使用的影音資料庫,台灣的學校都怎麼利用這套系統呢?

在台灣,目前我只搜尋到 南台科技大學 曾經針對 NBC Learn 發出試用公告。通常軟體由誰引進,就會由誰發公告。這份公告是該校 外語自學中心 發出來的,再加上公告內容,看來該校把 NBC Learn 視為英語學習教材。



試用過後,我認為 NBC Learn 還是有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

1. 提供影片資訊

在 NBC Learn 介面中,還沒點開影片觀看之前,除了影片標題,你沒有辦法知道影片的其他資訊,例如:影片日期、被觀看次數等。你必須一個個點開才能知道影片日期。雖然 NBC Learn 進階搜尋功能可以指定日期區間,也可以在搜尋結果中再以日期先後進行排序,不過這也只能知道在這個區間中影片的相對日期順序;而且這樣的組合功能對使用者而言,步驟太多,不夠直覺。

至於影片被觀看次數,NBC Learn 並沒有提供。對於教師、自學者在選擇影片時,影片被觀看次數其實有相當程度的參考性。在網路資料爆量的情況下,使用者非常需要各種方式來縮減搜尋合適資料的時間。

我們可以看看目前使用量最高的影音平台 YouTube,上述兩種影片資訊他們都有提供。姑且不論同樣的關鍵字在兩個平台搜尋結果數量的差異,在使用者便利性上,NBC Learn 真的還有進步的空間。


畫面來源:NBC Learn

畫面來源:YouTube

2. 開放影片評論功能

線上影音資料庫,大部分的影片都被許多人瀏覽過,每個人看完也有各自的心得想法。如果有管道可以讓大家分享交流,對於後續想瀏覽這段影片的人,幫助非常大。可惜,NBC Learn 目前並沒有提供評論功能。

同樣的,我們再看看免費的 YouTube。他們提供兩種管道讓使用者評論影片:喜不喜歡、留言評論。不想花時間看評論的,就看喜歡這段影片人數的多寡、想詳細瞭解眾人意見的,就細看每個人的評論。

畫面來源:YouTube

YouTube 甚至還提供更進一步的影片統計資訊。對於一套瞄準全球教育市場的 NBC Learn 而言,未來應該可以考慮提供這樣的數據,把全世界的客戶串連起來。

畫面來源:YouTube


如果只把 NBC Learn 當成語言學習教材,我想,上面提到的兩點就不是太大的問題;因為你不用在乎影片日期及其他人的意見等資訊,你的目的就是練習英文,根據關鍵字挑個有興趣的影片觀看,這樣就夠了。但是,如果要用來當作某些專業課程的補充教材,使用者意見等資訊的參考價值就提高了。

近來似乎有些學校也在評估 NBC Learn,如果你所屬的學校剛好有引進,試用一下吧,說不定你會有跟我不一樣的看法。